Image

宋朝重文轻武,才华洋溢的苏轼为何会屡遭贬谪?同他性格有关

2020-07-05

苏轼二十一岁时参加科举,高中进士第二名,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赞叹不已:“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不出欧阳修所料,在文学艺术上,苏轼于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散文一道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方面他是“宋四家”之一。

但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苏轼的事业却并不顺利。他“道大不容,才高为累”,“一生凡九迁”,仕途可谓坎坷至极。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究其原因,和他的性格脱不开关系。

苏轼是一个豪迈、洒脱之人。有一次,他在沙湖道上突然遇见大雨,同行之人皆拿着雨具去避雨时,他却杵着竹杖,穿着草鞋缓缓漫步在雨中。面对着众人狼狈躲雨的样子,苏轼却悠闲地放声高歌起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笑对困难,率真、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苏轼是值得敬佩的,同他做朋友,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反过来讲,他这样的性子便代表着,他是一个眼里揉不进沙子的男人,放在官场上,苏轼的“不合群”就成为限制他事业的重要因素。

明代文学家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的原因,正如王朝云所言:一肚皮不和入时宜。

回顾苏轼的仕途,对他影响力比较大的两件事分别是“乌台诗案”和抨击司马光、王安石变法一事。

乌台诗案发生前,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曾公开向皇帝上书陈述王安石变法的弊端。一边是当朝如日中天的宰相,另一边是新晋才子苏轼,二者的影响力显然不是一个级别,苏轼也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自断前程,但……对于苏轼而言,不吐不快啊。

说出了心里话的苏轼,爽够之后,便主动申请离京,到地方上担任通判去了。

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会发光,苏轼在地方上做得有声有色。

他在担任徐州知州期间,遇上了黄河决口,于是苏轼亲自率领士卒到抗洪前线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为此,他还在城墙上搭了个草屋,作为自己的临时居所。

百姓看在眼里,苏轼在民间拥有了很高的声望。

在基层工作期间,目睹了民生疾苦的苏轼,对于新政更加不喜,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吐槽自己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比如在《山村五绝》中,苏轼便点出了王安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地方朝廷强行让百姓借贷谋取私利的现象: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苏轼的心很热,他看不惯不平事,但他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民众,偶尔再写写诗词发发牢骚,不过正是此举,为乌台诗案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时,例行所写的公文《湖州谢上表》成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他在公文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轼点名自己不满新政“生事”,自己愚钝“难以追陪新进”,这种文人间吐槽的话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可苏轼的对手却认为,这是击败苏轼的机会。

于是乎,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纷纷上书,公开批判苏轼“愚弄朝庭,妄自尊大”、“衔怨怀怒”,他们从苏轼往日所写的诗词中寻找“证据”,向皇帝进言,污蔑苏轼这是目无君王,意图不轨。

宋神宗勃然大怒,即刻差人将苏轼捉拿入狱,打算严惩不贷。

监察御史舒亶弹劾苏轼奏书:“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显然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是在小题大做,可当时占据优势的新政党派们在乎的压根不是事件的真实性,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打垮苏轼的借口罢了。

苏轼没有想到,自己不趋炎附势的行为,竟然会招来如此杀身之祸,身处大牢中的他意识到自己这一次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他托人给自己弟弟苏辙送上了一首诀别诗:“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幸运的是,赵匡胤曾留下过不可随意杀害士大夫的遗训,加之和苏轼不和的王安石也为其进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因而得以保下了性命。

遭遇此次大难后,苏轼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有劫后余生的喜悦,也有壮志难酬的遗憾。他在《前赤壁赋》中表达出了自己以后要珍惜光阴,乐观生活的豁达态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或许苏轼在仕途上的经历有些不尽人意,但正如他在沙湖道上突逢大雨时所言那样: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用豁达、率真的人生态度,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宋史》

【2】《宋词三百首》

【3】《苏轼集》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