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个日本人,用117幅画抢救中国风俗,太珍贵了!

Image 2020-07-07

1925年,一名38岁的日本人来到北京留学。

留学期间他观察到,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很多中国古老有趣的风俗,正在慢慢消失。

于是他聘请了一名中国画师,用117幅画,详细记录了当时北京风俗的方方面面,挽留古老北京的身影。

1964年,当老舍在日本看到这些图时不禁感慨道:

“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

这位记录了北京风俗的日本人,就是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青木正儿

青木正儿(1887-1964)

青木正儿是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其生前和王国维、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都有着广泛的交往。

除了以上提到的名家之外,青木正儿还与许多中国学者有过交往。

比如:在元曲研究方面,结识了赵景深、卢冀野、傅芸子、傅惜华诸先生;

中日学术成果的译介方面,结识了王古鲁、汪馥泉、郭虚中、梁绳柿等先生;

戏曲表演方面,结识了梅兰芳、韩世昌等演艺名家,等等。

可以说,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青木正儿

01

《北京风俗图谱》的由来

虽然,请中国画师画下北京的风俗,是青木正儿游学北京时才想到的主意。

但其实在来中国之前,青木正儿就已经在进行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了。

▍1925年,在北京留学的青木正儿(由新闻工作者、青木正儿研究专家永澄宪史供图)

就在研究中国文学的过程中,青木正儿逐渐对中国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为此,他不仅常常在研究室阅读《点石斋画报》,还在旧商店里淘到了十三卷本的《清俗纪闻》

▍随《申报》附赠的《点石斋画报》,郑振铎称为“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

《清俗纪闻》是中川氏请日本画师绘就的南方风俗,而青木正儿最后的做法更直接:

他要请中国本土画师,来描绘北京风俗。

《清俗纪闻》

于是,他向资助自己游学的东北大学申请了经费,想要完成一本题为《中华风俗图谱》(后改名为《北京风俗图谱》)的图文结合的书籍,并请中国的画师绘制。

这个画师,就是刘延年

刘延年生平已经很难查考。但从画作来看,他是一位技艺娴巧的画师,而其画风也正显示了清末民初绘画的主要潮流。

然而,等画稿“阅两年而成”之后,此书的出版事宜却搁置了下来。

▍刘延年收到的“银三十元”工资的收据

花了这么大力气,却迟迟不能出版,这是怎么回事?

起先,是因为青木正儿工作繁忙,只能将图谱保存在日本东北大学的图书馆里。

然而等他有空为图谱做文时,又被调入到京都大学工作,图谱不在身边,又很难借出了。

▍日本平凡社单色版《北京风俗图谱》,孔夫子旧书网一度炒到上千元。

直到1964年,出版机构平凡社注意到此书,打算将其收录进“东洋文库”,并由中国文学专业出身的内田道夫撰写解说。

由于成本原因,次年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仅仅是黑白缩印本。

在此之后,此书一版再版。

到了1986年,此书的彩印本才再次由平凡社出版。

▍日本平凡社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

02

百年前的北京风俗

《北京风俗图谱》中的再现风俗,一共分为岁时、礼俗、宫室、服饰、器用、市井、娱乐等七个细目。

其中“岁时第一”,收录了岁时的各项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乞巧节等;

▍圆坟:埋葬后的第三天,家人去扫墓,这叫“圆坟”。这也许是一段时间内,守墓、缅怀故人而来的一种习俗。据说,孔子死后,高足弟子子贡在墓旁结庐六年,度过了隐士的生活。《北京风俗图谱》

“礼俗第二”,收录了嫁娶和丧葬的各项仪式,如送妆、上娇、挂孝、圆坟等;

▍迎亲:新娘坐上新郎家迎亲的红轿,和坐上绿轿的女傧相们一齐出发。队伍的仪仗队排列整齐,一边演奏,一边向城里走去,从新娘家选出的四个客人坐着马车送新娘到新郎家。新娘的轿顶上圆形的白镴珠鲜亮而耀眼,轿顶的四角坠着红色的流苏,周围还有各色的流苏装饰着边沿。穿着清一色的服装,戴着羽毛装饰帽子的八个轿夫抬着轿子往前走。《北京风俗图谱》

“宫室第三”,收录了民居民宅的环境和建筑结构,如正厅、书斋、闺房、厨房等;

▍厨房:厨房一般是位于房子的最深处,没有天花板的土房为多。厨房的中心是砖头和灰浆砌成的锅灶,有两个或四个安锅的火眼。灶的墙壁上方设有神坛,用于祭祀灶神,放着铁制的小烛台和香炉,每月一日点蜡烛、焚香。《北京风俗图谱》

“服饰第四”,收录了清末民初的穿着和打扮,如衣饰、帽子、发髻和鞋履等;

▍男女履靸:洒鞋、鹦嘴鞋、朝靴、抓地虎两种、刀螂肚、儿童鞋三种、女汉装靴、旗装高底鞋两种、云履鞋、汉妆鞋、油靴。《北京风俗图谱》

“器用第五”,收录了家里用的各种摆设,玩儿的各种玩具,如桌椅、彩灯、风筝等;

▍小孩玩具:莲花灯、荷叶灯(中段左边)是在盂兰盆节时的玩具,兔儿爷(中央)是赏月时的玩具。最具特色的是“噗噗噔儿”(中段向右数第二)和“太平鼓”(下段右边),其他还有连吹带打的“琉璃喇叭”。《北京风俗图谱》

“市井第六”,在市井游荡时可看到的各种景象,如幌子,更夫打更,小贩摆摊儿等;

▍“幌子”本来是从“望子”而来。这是中国北方商店的招牌。用文字表示贩卖的商品叫“招牌”,做成商品的形状,或是象征商品的牌子叫“幌子”。南方专门用招牌,北方虽然也用招牌,但用望子的为多。《北京风俗图谱》

“游乐第七”,北京人各种玩乐的名场面,比如打麻雀、斗蛐蛐、打茶围等;

▍打茶围:妓院根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形态,屋子里摆着方桌、木制座钟、茶器等,夜里在这儿短暂地玩儿一下叫“打茶围”。《京尘杂录》里有“把进妓馆闲游叫打茶围,去诸伶(唱戏的)家聊天也叫打茶围”这样的记载。登上楼,妓院里的妓女就出来相见。《北京风俗图谱》

▍跑旱船:用高粱、木头、竹子等做成的骨架,贴上花布或纸,做成美丽的船,打扮好的妇女摆出上船的动作,把船用绳子吊在肩上,做出正好坐上船的样子,跳着走。因为是在陆地上走船,所以叫“跑旱船”。在南方,也有叫“撑旱船”“玩花船”的。《北京风俗图谱》

03

终于被引进国内出版

一部常年流落日本,受到良好保存又极受重视的《北京风俗图谱》,自然也受到了国人的注意。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

作家老舍和前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访问日本,看到图谱时,曾经感叹道:

“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

名物研究专家扬之水也评价道:

“以图谱的形式详细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一一部。”

2015年,东方出版社得到了平凡社和日本东北大学的联合授权,耗时近四年,首次引进出版了中文简体的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

本书的译者,是青木正儿的研究专家张小钢教。

较之日版,本书还收录藏于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的青木正儿关于《图谱》绘制工作的相关信函,这对于读者了解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有着极大帮助。

▍书中收录了青木正儿写给东北大学的书简,这里表达他要找人绘制图谱的愿望。

在内容上,引进版的《北京风俗图谱》保持了原书的面貌,注解部分由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内田道夫执笔。

内田教授不仅对中国的风俗了解颇深,还旁征博引了诸如《苦竹杂记》《鹤林玉露》《老残游记》《儿女英雄传》《燕京岁时记》《儒林外史》等中国经典,为这些风俗找到其历史文脉。

▍《北京风俗图谱》之炮羊肚、卖切糕、卖馄饨

除此之外,书中还出现了很多前代描绘的风俗对比图。

如《中国民俗志》中的“接神仪式”、《诗赋盟传奇》里的“赏菊”、《牡丹亭还魂记》里的“化妆女性”和任伯年所绘的《玩鸟图轴》等。

更加直观地呈现了,这些风俗的继承和演变。

▍《北京风俗图谱》之“梳妆器具”的插图

这样一本诚意之作,得到了很多文化大家的肯定。

民俗学者冯骥才、北大教授陈平原都给出了不俗的评价,而扬之水更是称赞道:“印刷精美,超过原版。”

▍《北京风俗图谱》展开效果

青木正儿逝于《北京风俗图谱》的黑白影印本首次付梓之时。

若他得知此书相继出版彩印版,并于将近百年后被引进回中国时,应该会深感欣慰。

毕竟,保存一个地区风俗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回归本源。

一百年前的所做的努力,也终与迎来了这一天。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