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潮汕人一开口,说的就是《诗经》

2020-07-08

有微文讲:秦始皇讲的话就是潮汕话,这当然是开玩笑,但说潮汕话里保留了不少秦朝时代的词语,那是绝对靠谱的。潮汕人一说话,一不小心说出来的,就是《诗经》里的词语。

你信不?不信,听我慢慢为你道来。

小时候,在农村里跟外婆住,常听邻居街坊的阿嫲、阿姆威胁在外面玩耍而不知道归家的孩子们说:“你翘楚勿转来食!”“翘楚”可以替换为同义词“好马”,意思是:你有本事就别回家吃饭!那年头吃不饱、饿肚子“常态化”,每顿饭都至关重要,没得吃问题很严重!每听到这句击中软肋的威胁话,孩子们都会乖乖儿地回家。

令我好奇的是,我外婆和邻居阿姆、阿婶们都大字不识一个,怎么“翘楚”这么斯文的词语张口就来。翘楚,指有出色,有本事者,源于《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汉·毛亨传:“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我欲刈取之。”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今其为义疏者,则有沈文何、苏竟、刘炫。……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现代汉语中,要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文体中,才会用到这个词,如说:“XXX是潮汕青年之翘楚。”我曾经写过一幅书法作品赠送一位马来西亚的潮籍侨领,写的是“华族之光,马潮翘楚”。

当年我为了写《潮汕方言词考释》一书而阅读《诗经》等著作时,发现潮汕百姓随口而出的先秦词语,何止“翘楚”一个,而是像老宅里的那棵龙眼树,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我们只能推想,不认字儿的阿嫲、阿姆们能说出先秦古语来,不是靠读书学习而获得的,而是经过历代前辈的口口相传而习得的,所以耳熟能详、不以为奇。

潮汕的不少老厝,门目写的是“竹苞松茂”,“苞”通常读作 bao1(包),如“含苞待放”。但这个“苞”其实就是潮汕话里的pao3(炮),指植物茂盛,语出《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又《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萧萧鸨行,集于苞棘。”“肃肃碧行,集于苞桑。”奇怪的是,潮汕话读了阴去声,但古代韵书没有收录此字的去声读音。阴平声的读法潮汕话也有,如“含苞待放”的“苞”读bao1(包)。

与“苞”词义相近的是还有“沃”。“沃”字在潮汕话中有两个读音:一是文读og4(屋),如“肥沃”“沃土”等;二是白读ag4(恶)。有两个义项:

1、指植物枝叶繁茂,《诗·小雅·隰桑》:“其叶有沃。”《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毛传:“沃,佼也。”意思都与一些地方的潮汕话相同。

2、浇灌,做动词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唐·孔颖达疏:“沃,谓浇水也。”《说文解字·水部》:“沃,溉灌也。”清代段玉裁注:“自上浇下曰沃。”潮汕话词义有所扩大,水等液体自上而下淋都叫做“沃”,如“沃雨”(被雨淋)、“沃菜”(浇菜)、“沃肥”(施肥)等。可以这样说:“丘菜肥水沃会够,撮菜发到沃沃(其叶沃若)。”鲁迅的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潮语就应该读ag4(恶),因为是“鲜血浇灌”的意思。

长辈常常告诫孩子们“兄弟/姐妹囝着相好”(兄弟/姐妹们要和好)。看似口语性很强的词语,其实也源自《诗经》。《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后代一直沿用,如元·贡师泰《故孰道中》:“邻舟有相好,有酒忽见招。”但尚未发现古代文献中有“相好”的反义词“相孬”(mo2),这个反义词应该是潮汕话的创造。

童谣云:“正月人营灯。”营,游行,反复往来的意思。《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汉·毛亨传曰:“营营,往来貌。”《文选·魏都赋》刘良注:“周行为营。”“周行”,即游行,环游而行。有人考证为“迎”字,“迎”字读ian5(赢)没有问题,但“ian5老爷”“ian5神”主要是“游神”,ian5 是周游的意思。平时也可以说:“你碗饭擎了ian5着半个乡里(你端着碗饭一边吃一边满街游走)。”所以,我选择用表示周游意思的“营”字而不用迎接的“迎”字。

民谚云:“读书畏考,作田畏薅草。”(读书怕考,种田怕除草)“薅”字潮音kao1(抠),“薅草”,指田间除草。《诗·周颂·良耜》:“其餺斯赵,以薅荼蓼。《说文解字·艸部》谓“薅,披田草也。”清代段玉裁注:“大徐作‘拔去田草’。《众经音义》作‘除田草’。《玉篇》、《五经文字》作‘拔田草’。……披者,迫地削去之也。”此与潮汕话合。潮汕农民的“薅草”,是及其繁重辛苦的劳作:薅草者跪在田里,脊背朝天,两手在前拔掉稗草等,然后再把它们按在田里当绿肥。半天下来,累个半死,所以有“作田畏薅草”之体会。现在的稻田已经使用除草剂,所以也免去了“薅草”这种苦役式的劳作了。“薅草”这个词,也将成为历史词了。

黑夜,通常就写作“夜”,读阳平声“mên5”,或者阴去声“mên3”。但这个音不是“夜”字的读音,本字是“冥”。

《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汉·郑玄笺:“正,昼也;冥,夜也。”南朝·顾野王《玉篇·冥部》:“冥,夜也。”汉·枚乘《七发》:“冥火薄天,兵车雷运。”冥火,夜火。又《玉篇·日部》:“冥,莫庭,莫定二切,夜也。”这两个反切与潮音两个读音完全吻合。“夜”,《广韵》音“羊谢切”,潮音应读ia7(也)。“冥”后代也写作“暝”,《原化记·陆生》:“老人取水一口噀之,黑雾数里,白昼如暝。”《太平广记选·陈鸾凤》:“(陈鸾凤)知无容身处,乃夜秉炬,入于乳穴嵌孔之处.....三暝后返舍。”明代潮州戏文文本也写作“冥”。如《金钗记》:“拙时无厶守孤单,清清冷冷无人相伴。日来独自食,冥来独自宿。”又《荔镜记》第二十九出:“天色渐昏月又光,娘仔断约是黄昏;有缘今冥来相见,无缘那就今冥断。”又第九出也把元宵写成“十五冥”:“元宵景十五冥灯今看了。”

我们还谈过一个“载歌载舞”的例子,“载”潮音读co7(初7),有的地方读cê7(叉7),表示“一边……一边……”或者“越来……越……”。如“载行载哭”(头行头哭,边走边哭)、“载来载孬”(越来越调皮)等。这个“载……载……”结构的词组也来源于《诗经》。《诗·国风·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只要熟读《诗经》,就可以跟我一样找出不少普通话已经已经弃用、但潮汕话还保留在口语中的词语来。

来源:林伦伦方言茶话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