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31岁的米芾,46岁的苏轼,首次会面竟改变米芾书法生涯

2020-07-08

在艺术方面,米芾是一个“狂人”。

如果米芾的《书海月赞跋》在史料上并没有问题的话,倒是苏轼的字让他颇受震动:

元丰四年(1081),余至惠州,访天竺净惠师。见其堂张海月辨公真像,坡公赞于其上,书法遒劲。余见之,不觉见猎,索纸疾书,匪敢并驾坡公,亦聊以广好人所好之意云尔。

苏轼《邂逅帖》

这大概是米芾比较没有信心的一次创作行为,因为他一再表明,自己不敢与坡公相提并论,只是增加一段嘉话罢了。也许这让米芾产生了拜访苏轼的冲动。

31岁的米芾,第一次见到46岁的苏轼

他和苏轼第一次会面,是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米芾卸任长沙掾,经黄州回都城东京候补。

苏轼《寒食帖》局部

当时,苏轼才从“乌台诗案”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的伤痛与失魂落魄中摆脱出来,在黄州刚刚修建好了雪堂,心境渐趋平静与淡泊,平时喝点儿酒、写写字、画几笔竹子,只是见米芾时,还没写出《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呢。

这一年,苏轼46岁,米芾31岁。

陪着米芾一起看望苏轼的,还有董钺和杨世昌——杨世昌就是出现在《赤壁赋》中的那个吹箫的道士。

米芾30岁时的墨迹,当时写于长沙

米芾见到最为倒霉的苏轼,证明米芾不势利、很性情

米芾后来在《画史》里回忆说:

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作成竹林甚精。于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

苏轼对米芾的到访感到相当快慰,他们一起喝酒、赏画,东坡将珍藏的吴道子《释迦佛图》拿出来让他欣赏,也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乘着酒兴,他让米芾贴纸上墙。

苏轼作墨竹,竹干的起笔是从地一口气直到竹梢,这显然让米芾奇怪:“何不一节一节画呢?”东坡回答道:“你什么时候看见竹子是一节一节长出了的呢?”这样的对话,颇富禅机。

米芾特别强调,这几件富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作品,被驸马王诜借去不还了。

米芾《珊瑚帖》

米芾此时来见最为倒霉的苏轼,也可以证明米芾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势利,很性情,与其说他是一个官吏,不如说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更为合适。

与苏轼的会面,真正开启了米芾的书法家之路

这次见面,苏轼对这位比自己年龄小的米推心置腹,尤其是在书法方面,劝专学唐人的米芾要由唐入晋,而米芾也的确听了苏轼的劝。

米芾《方圆庵记》拓片

告别东坡之后的不久,米芾的书法果然就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早期学唐人法度的那种拘谨渐向晋人的丰富与浪漫过渡。元丰六年(1083)所书《杭州龙井方圆庵记》,已经明显带有二王式的姿态了。

王羲之《王略帖》拓片

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一边临仿,一边寻访晋人法帖,“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这当然要感谢苏东坡——崇宁三年(1104),即东坡死后的第三年,米芾知无为军时,修宝晋斋,把自己平生收藏购买的晋人真迹如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中秋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等藏于宝晋斋中,可见米芾对晋人书法所下的工夫。

米芾《王略帖》

文:刘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