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刘禹锡的这首怀古诗一气贯注,后世评价:压倒元、白

2020-07-09

“怀古”是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类题材,这类诗大多是“借古伤今”,有感而发。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京口北古亭怀古》都是经典的怀古之作。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首诗是《西塞山怀古》,作者是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是个可以在精神境界上和苏轼相媲美的诗人。

他这一生从33那年,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就一直被贬谪,“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便是他的半生写照。

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始终不忘初心,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在荒凉的夔州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偏远的连州仍不改其志,“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他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刘禹锡的很多诗作都表现出了他无与伦比的乐观精神,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等等,这些诗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遭受挫折之人。

而除了这些诗,刘禹锡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的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秉承他一贯开阔舒朗、含蓄深沉的风格,以精练的文字,经典的意象,表达了阅尽沧桑后的感慨,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短短14字,便将家国的兴衰写到了极致。

而这首《西塞山怀古》同样是他的怀古名作,诗歌通过西晋灭吴历史故事,表达了一种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公元824年,当时的他由四川夔州调往安徽和州,途径位于湖北黄石城外的西塞山,抚今追昔,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的前两联都在阐述“西晋灭吴”这个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而在这三国中,东吴是最晚被灭的,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地利人和。

从孙权之父孙坚开始,孙氏一族一直雄踞江东,当地人对于孙氏统治还是比较认可的,不像刘备,虽是皇室后裔,但是对于益州人民来说,他就是一个入侵者。

再加上“长江天险”这一地理因素,即使强如西晋,想要啃下东吴这块骨头也是不容易。

而东吴末代君主孙皓便是仗着这一天险,以千年铁链横锁江面,江中又暗置铁锥,自以为从此高枕无忧,便一直耽于享乐。

没想到西晋名将王濬用大筏冲走了铁锥,又火烧铁链,所谓的天险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最后东吴灭亡,西晋一统江山。

诗人用寥寥数语便描绘了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底。

而全诗中最为后人激赏的是颈联的两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一联拓展了全诗的主题和境界,表面看诗人写的是眼前之景,西塞山依旧背靠着滚滚流逝的长江水;说的是六朝兴亡之事,东吴灭亡之后,在此地建都的几个王朝也相继灭亡。

但又何尝不是抒发了人生的感慨:青山依旧,江水不息,宇宙永恒,生命却是有限。

这让我想起了杨慎的《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同样深沉蕴藉,令人无限感慨。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一句是对现实的描写。

如今四海一统,曾经的堡垒早已成为一片废墟,只剩了芦荻在萧瑟的秋风中飘摇不定。

全诗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在纵横开阖中,写尽了历史的兴衰,抒发了深沉蕴藉的人生感慨。

后世对这首诗推崇备至,“此真唐人怀古之绝唱也”,还有人认为这是他一生的巅峰之作,“自然压倒元、白”。

不知你们怎么评价这首诗呢?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