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日本文豪为什么想要自杀?

2020-07-12

日本和中国虽然中间只隔了一个海峡,但是日本社会却和中国社会相差甚远,日本社会给到青年人的压力远大于中国。

高压力的社会使得很多日本青年人备受折磨,越有不少人选择主动结束生命,所以日本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神秘的自杀文化。

细数近代日本文豪的生平,不难发现很多文豪都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今天小印就带大家去一探究竟,为什么日本文豪都想要自杀?

非自然死亡的文豪们

仔细盘点近代自杀的日本文豪,发现他们的生活充满趣味,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正襟危坐、苦大仇深,对死亡的态度,反而像些熊孩子。

NO.1太宰治

说起非自然死亡的文豪,必然首推一代丧神“太宰治”!

「 生而为人,对不起!」

这句曾经流行一时的摘抄,源于太宰治名作《人间失格》的人生信条。

但实际上,出自寺内寿太郎的《遗书》,太宰治在《二十世纪旗手》将其作为副标题引用后,随着后作《人间失格》大火,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太宰治的知名作品《斜阳》中更大篇幅借用了情人的日记。在著作权还没有兴起的当时,日本文坛中借用、改编、融梗似乎都是常态。

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写尽了:回首前尘,尽是可耻之事,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不久后,太宰治第五次自杀,终于成功,得偿所愿。

NO.2芥川龙之介

往前追溯,自杀达人太宰治的第一次自杀,始于追星。他疯狂地迷恋的对象,就是当时的文坛大神:芥川龙之介!

日本文人出道的著名奖项:芥川奖,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文豪。太宰治曾经在笔记本上,写了半篇芥川龙之介的名字,如今惨遭公开!

芥川龙之介起点很高。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是国内书店的畅销书,他也是当时日本文坛的知名人物。芥川少年便拜入夏目漱石门下,次年因小说《鼻》成名。

他的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更是中国通,对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曾兴致勃勃地到中国拜访,写下中国游记,但因体质羸弱,中途病倒,差点去了半条命。

在35岁的雨夜,留下“对将来唯隐隐觉得不安”的遗言,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去世。从此,视芥川为精神导师的迷弟太宰治,开始在生死之间反复横跳。

NO.3川端康成

为了获得以偶像冠名的奖项,太宰治不断向芥川奖投稿。他的作品备受读者欢迎,却饱受落榜的苦楚。后代,村上春树也继承了这种幸运儿,拥簇众多,但就是打动不了评委的心。

第一次芥川奖,评委川端康成认为太宰治生活糜烂,推荐了其他作品。

太宰治气得反斥:川端康成生活悠哉,冷酷无情!放言要“刺杀”他,一时成为话题;

直到第三次芥川奖,太宰治更是放下面子,写信给川端康成,哀求他:“请给我希望,不要见死不救。”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无缘芥川奖,饱受落榜之苦。

说起川端康成,这位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与太宰治相性不合,最终却没有逃脱同样的命运。

他活到73岁,在樱花开放的季节,开煤气管自杀成功。明明功成名就,为什么就想不开?

他的作品思想,充满了一种概念:人的一生都是徒劳。

他的一生也见证了太多的死亡,在成年之前,所有直系亲属全都步入死亡。在他的私小说《葬礼上的名人》中,他描述成年后经历的葬礼:

二十二岁那年暑假,不到三十天,我参加了三次葬礼,每次我都是身穿亡父的罗纱礼服、脚蹬白布袜子,手里持着念珠。

在他的弟子三岛由纪夫的自戕后,川端就表示过:“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NO.4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曾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涉猎极其广泛,涵盖小说、戏剧、电影、散文……

他的小说无数次提到基督受难,贞德服刑,武士切腹自尽的场面,并对此心醉神迷。早年自传体小说《假面自白》中也反复提到古罗马美少年的死亡油画《圣塞巴斯蒂安》。

他自导自演的短片《忧国》,讲述的是一位日本军官在政变失败后自杀殉国的故事,仪式、肉体、情欲,美的形式层层递进,最终升华到三岛美学思想的最高层次——死亡!

这与他现实中的命运不谋而合。

三岛由纪夫认为战后日本武士道精神与对天皇的尊敬日益没落,组织了私人武装“盾会”,但实际上只召集了4个人。

1970年11月25日,日本自卫队东部总监部高台上,三岛由纪夫额前系着“七生报国”的头巾,带领盾会成员,发表演说动员800名自卫军发动政变,被侮辱嘲笑后,他进行了最后的仪式,切腹自尽!

当然小印一直认为,比起太宰治跳河、芥川龙之介吃安眠药、川端康成煤气自杀,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方式风险性最高。

切腹仪式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介错人,负责切腹后一刀结束切腹者的生命,减少痛苦。三岛切腹十分痛快,但介错人没有经验,砍了三刀都没砍死,痛得三岛想要咬舌自尽,直到第四刀才结束了他的痛苦。

他们为什么选择自杀?

如果在日本做一个文豪知名度调查,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都能拿到好名次。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他们时常会成为创作的素材。

除了传奇的人生际遇,致郁系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备受追捧?他们对死亡的肯定态度,与时代背景、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这都是重要的参考系。

NO.1精神世界的崩塌

他们生活的年代高度重合,感情好的话可以聚在一起打一桌麻将,只可惜道不同不相与谋!四人分属无赖派、新思潮派、新感觉派、战后派文学,似乎是相爱相杀的关系。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发端,文学启蒙,博采众长,高速发展,建立起文化自信。可他们活动的时代,最早的也是大正时期。

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

太宰治: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

三岛由纪夫: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

此时,近代文学到了末期,芥川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导致自杀。

芥川自杀后不久,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直至二战结束,文坛萎靡不振。

日本战败,造成了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集体塌陷。

裕仁天皇发布诏书,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废除国家神道,而当时神道教的信奉者已经占到人口的80%,天皇更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越宗教的信仰对象。

人们内心的偶像、英雄如今或受到鄙视,或成为战争罪犯。这段乱世,人们精神空虚,社会秩序混乱,虚无主义、幻灭、绝望思想在蔓延。

文豪们对日本战败社会的混乱与凄凉景象尤为敏感。他们开始对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及其它社会"正统"观念进行思考和批判。

文学创作永远不可能脱离时代的烙印,他们敏锐捕捉到时代的精神迷惘和困惑,在创作的过程里,不免被裹挟进社会的精神创伤之中。

太宰治选择堕落、三岛由纪夫选择革命、川端康成选择逃离,最终归于死亡。

NO.2物哀与死亡美学

江户时期,本居宣长钻研《源氏物语》等古典作品,提出了物哀的文学概念。

光源氏容貌出身、地位才情都远超常人,但在无可改变的命运面前,仍显得苍白无力。

岛国频频发生海啸地震的不安全感、神道教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直面死亡的武士道精神……自古至今,形成一种「物哀」刻在日本人心中。

神道教推崇万“物”有灵,而人的命运漂浮不定,触景生情,不免悲“哀”。

物哀进一步升华,从对人的感动、到世相的感动、再到自然的感动。文豪深知其中三味,对世情感同身受,同时对万事万物的轮回,也有更深的体察与包容。

《日本的生活与思想》中描述“日本人过着清净无尘的生活,犹如盛开的樱花,美丽而凝静”。换言之,若不清净无尘,便是被污染,视为不洁。

每当日本人感到“世界混乱”需要洗净污秽的时候,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毁灭自己。

对樱花的追捧,也是他们本性对“刹那美”追求的写照。

生命短暂,但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最后犹如樱花一般在巅峰中绚烂的死亡,成为很多日本文人对美的终极追求。

太宰治同时代无赖派作家、坂口安吾的作品《盛开的樱花树下》中,樱花象征着死亡,它美丽而恐怖,最终主人公在樱花树下发狂而死。

他们对自杀抱有比常人要宽容的心态,认为它可以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死亡美学」。

时至今日,自杀仍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日本作家松本清张《萧瑟树海》中记载:青木原林海因两点而在日本闻名遐迩:一是从那可以看到的富士山景色美得令人窒息,二就是自杀;被称为自杀森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完全自杀手册》在日本成为畅销书。翻阅新闻,总能找到几起自杀的报道。但值得欣慰的是,平成年间(1989年- 2019年)自杀的数量骤减。

人毕竟是社会性的生物,只愿现世安稳,哪怕文豪们纤细脆弱的神经,也会被大家好好守护。

参考文献:《日本的生活与思想》《日本文学史》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