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团扇”共徘徊
羽扇纶巾
小时候心目中”羽扇纶巾”就是诸葛亮,羽毛扇,头戴着青巾,从容的儒将。长大后读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一直对指周瑜的”羽扇纶巾“很不适应。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不是一个武将么?
清 雕翎镂雕象牙柄羽扇
故宫博物院藏
宋,晁补之《水龙吟(寄留守无愧文)》:“...想东山谢守,纶巾羽扇,高歌下、青天半。”这里“纶巾羽扇”,又出现了一个历史人物:谢安。淝水之战的影响力不弱于赤壁之战吧。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羽扇纶巾”所持的究竟为何物,还有待考证。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持的是麈尾扇而非羽扇。但吧,古代统帅用羽扇用来指挥三军,是有记载的。如:梁元帝《金楼子序》称:“侯骑交驰,仍麾白羽之扇”。虽学术上有待考证,但是儒将的风采,便是“羽扇纶巾”,是一种精神气度。
18-19世纪 中国出口西方 羽扇
桃形以白灰色鸟翅翎羽叠排
现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哈,礼法无拘这个人是李白,出自李白《夏日山中》。
且将团扇共徘徊
“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越来越喜欢中国艺术史,有艺术,有史,有诗...“且将团扇共徘徊”这句太美了。出自王昌龄《长信怨》。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要从“团扇草书轻内史。”的故事说起。班婕妤貌美,通书史,擅音律,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而对一个很容易陷入“恋爱”的男人,美貌之外的诗书完全是爱屋及乌的附属品。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绢本设色
手卷 纵24.8*横348.2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画中的是个典故:班姬辞辇。皇帝巡游,车子锦褥豪华,帷幕绫罗,两个人在前面拖着走,称为“辇”。恋爱中的汉成帝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但理性的班婕妤的拒绝了,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
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面对凶险的诬陷班婕妤却从容不迫:“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为,也不屑为。”意思是“我知道人的寿命长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贫富也是上天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改变。修正尚且未能得福,为邪还有什么希望?若是鬼神有知,岂肯听信没信念的祈祷?万一神明无知,诅咒有何益处!我非但不敢做,并且不屑做!”面对冷落,岁月悠悠。班婕妤,作《团扇诗》以自伤,又称《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西汉女词赋家班婕妤《团扇歌》
句句不离扇,字字不离人,寓情于物,委婉地写出了一位薄命女子的怨情。
“斜日笼明 团扇风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团扇”,“纨扇”或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团扇起源于中国,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题字作画,刺绣。
北宋赵佶草书七言诗团扇
绢本 纵28.4*横28.4cm
上海博物馆藏
“掠水燕翎寒自转,坠泥花与湿相重”。上面集中了14个字和一个符号。据说,这是宋徽宗自作的两句诗,符号为“天下一人”四字的缩写。大家知道楷书方正平直,结构严谨,但多用于抄录经文,石刻等。而草书行笔速度快,是最能表达且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创作。
宋徽宗曾经亲自担任了“翰林图画院”院长,爱岗敬业编写考题。学子们是十考九挂,“院长”的心思猜不透。考题一:“野渡无人舟自横”接到考题后,考生们都想:应该就是表现野外没有人划的小船吧,于是都把重心放在“无人舟”上,几乎每个人的画里都会有一条小河,河上是一艘空船。“错了!”...有考生画了一个人在船上睡着了,宋徽宗钦点此画优胜。
宋 赵佶《枇杷山鸟图》
绢本设色22.7 x 2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院长考题二:“竹锁桥边卖酒家”这一回,大家审题的重点在酒家的环境上,大多数人画了两旁长满竹子,中间一间酒家,旁边一架小桥的乡村画面。“错了”!...而李唐却别出心裁,在小桥旁、竹林深处,并未有任何酒家的样子,只是孤零零在桥边画了一面旗,上边写着“酒”字。考题三:“深山藏古寺”,大家也是要在历年考题上吸取教训,于是这回大家都抓住了题目重点:“藏”。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藏”出新意,有的人画了个半遮半掩的寺庙,直接淌了雷区。“又错了!”稍微做了点功课的,效仿之前的考题,就在山水中间画一个佛塔,几间庙宇,以示寺庙。...但本场之冠,的创意让宋徽宗折服了: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宋 佚名《猿猴摘果图》
绢本设色25 x 25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画创作高潮。加上皇帝对扇面书画的喜爱,大到山水风景,小至野草闲花,昆虫禽鱼,笔笔惊心。
南宋 吴炳《出水芙蓉图》
绢本设色23 x 25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股浓浓的诗意,别样的雅致!
南宋《豆花蜻蜓图》
绢本设色27 x 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豆荚一枝,果实乍结。一只黄褐色的蜻蜓轻轻停落在枝端,中锋细笔勾勒豆荚枝叶的轮廓,将豆荚压得微微颤动。简洁清爽。花青、石绿轻染,以白粉点花瓣,蜻蜓透明的翅膀,清晰的纹络描绘得出神入化,太可爱了。
宋 佚名 《从菊图》
绢本设色 24 x 25.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轻摇纨扇吟诗作赋。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
一扇一画一清风
说起折扇的起源,这个争论甚至越过了国家民族的界限。查百度“折扇起于北宋,由日本发明。”读这句话,感觉很奇怪。关于折扇发源地的解释就涉及到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和朝鲜。而关于折扇起源的时间,更是有多种说法。
日本四天王寺藏
平安时代纸本折扇面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日本目前尚且存在的最早的折扇实物,藏在大阪的四天王寺。
明《董其昌仿倪山水图扇页》
墨笔画纵17*横5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创作的一幅金笺墨笔画扇页。此作从构图到用笔均仿自倪瓒。构图取倪氏标准的“一河两岸三段”模式,平波无浪的辽阔水域将近景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峦分列两岸,令画面空间层次鲜明,又得平远之势。山石行笔仿倪氏折带皴法,线条勾勒以侧锋为主,笔墨整体苍逸,“简淡中自有一种风致”。
明 沈周 《疎林亭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整幅画的构景用笔,及其精简秀挺,满纸清静绝尘之气,恰如诗中意境。
明 沈周《秋葵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秋葵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枝叶与植干都是用墨绿一再的渲染,是没骨写生法。布景不多,朴素雅致。
清 灵芝扇骨
扇面可书画,扇骨亦可雕镂。折扇扇骨,其材质有毛竹、棕竹、湘妃竹、紫檀、乌木、楠木、象牙、玳瑁等;装饰手法丰富,或不加雕琢以展现材质的天然色泽和纹路,或施加雕刻、镶嵌、烫花等技法以展示高超的技艺。
扇子也是可以自己画的。画扇面要画正反两个面,因为扇子就是有两面,所以不可以偷懒。夏日,以扇送朋友是满好的礼物!手执折扇,打开收拢,扇骨与扇面书画的交相,却兼顾着情绪的交流,一扇一画一清风。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