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李商隐是谁?年轻人追捧古风文化,别只靠刷剧
“李商隐是谁?竟然抄袭我偶像写的《夜雨寄北》。”日前,一微博网友发文怒斥李商隐抄袭,引来网友围观。得知李商隐正是原作者后,该网友再发声明,称自己不知李商隐这位“冷门诗人”,再次引发网友调侃:和杜牧并称“小李杜”的李商隐怎就成了“冷门诗人”?纵观网络,这般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论不在少数。
图源网络
李商隐真是“冷门诗人”吗?同为唐代诗人,他不仅和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晚唐诗歌在前辈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晚唐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又一高峰。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传诵李商隐的诗作名句,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等。
近年来,类似笑话并不鲜见,除了李商隐“抄袭”、曹雪芹“不够古风”,还有人指责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题曲歌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全靠堆砌辞藻,矫情而不知所云,不如喊麦——很明显,此人并未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也不知《知否》的剧名取自这首词。苏东坡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被谱曲后成为经典,近年来却被网友吐槽:这首歌词写得不错啊,可以和林夕、方文山比肩了……
如今,一些年轻人形成了新的古风时尚,甚至基于共同兴趣形成小圈子。比如,喜爱穿戴汉服等服饰,欣赏古风音乐、动漫和影视剧,收藏古风产品,等等。这当然是好事,表明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也得到增强。但一些年轻人只停留在表面,却不知传统文化的真貌,其传统文化知识并非来源于书籍和教育,而是来源于网络和影视剧。网络和影视剧中有什么,他们就信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闹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喜欢古风文化的年轻人更需阅读经典,以读书补学识、常识之不足。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现代青年不识李商隐,不仅仅是不认识这个人,更进一步是不认识李商隐代表着的文化符号,不认识我们瑰丽的诗词历史”。如果既不想通过多读书了解传统文化的真貌,又盲目追捧古风文化,恐怕就是“叶公好龙”。
要避免李商隐“抄袭”之类的笑话,除了年轻人需多读书,汉服、古风音乐、古风动漫等社团,以及学校等应针对青少年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尽可能了解传统文化的真貌。当然,也希望研究古典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能够“沉下去”,编写一些高质量的普及性著作,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关注和理解传统文化本身,而非只追逐潮流,满足于自身浅层次的趣味爱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