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著名诗人、“诗圣”杜甫所做的诗为何在唐代编著的诗选中地位不高

Image 2020-07-14

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有明确记载以前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诗经》就是我国先秦时代的诗选集。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经过汉乐府、魏民歌等类型之后,隋唐的诗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迎来其最辉煌的历史。唐朝,是古体诗发展最辉煌的时代,也是诗人们生活的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有足够多的土壤滋养着诗的创作;这个时代,有足够多的人们怀着创作的热情,创作出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字;这个时代,诞生了诸多的著名诗人——“诗仙”李白、“诗骨”陈子昂、“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等,当然,也有我们本文的主人公,写的诗具有“诗史”之称的“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巩县杜家,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后来起了个名字,叫做杜甫。杜家虽然在巩县,但是他们混的却是京城的圈子,他们是京兆杜氏的一支,他们家世代为官,是北方的大士族。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的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由于杜甫的家境优越,小时的生活过的非常的富足、丰富多彩。他曾在河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岐王李范宅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

杜甫自小聪慧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九岁时,杜甫开始外出游学,这一外出就是四年,他走了很多地方,感悟了很多东西。四年后,二十三岁的杜甫回家参加科举,不过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进士考试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他又去衮州附近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后曾两度与李白相遇,共同游学了一番。

天宝六年,杜甫再次落第,此后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一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的至德二年(757年),杜甫才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不过,没多久杜甫因故被贬,任华州司功参军。两年之后,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小官,几经辗转,流落到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成就斐然却少见与唐朝的诗选

据传,杜甫曾有诗60卷,北宋王洙编著的《杜工部集》18卷,收录了杜甫的1405篇诗作。杜甫在其性格定型之后写的诗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很多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唐朝是古体诗发展最辉煌的时代,因此,也诞生了非常多的诗选,比如《翰林学士集》、《国秀集》、《丹阳集》、《御览集》、《才调集》、《箧中集》等等,但是这么多的诗选却很少收录杜甫的诗。

当然了,有一些选集是因为客观情况不收录杜甫的诗,比如《珠英集》在武则天时期成书,杜甫那时候还没有出生;《翰林学士集》收录的是担任过翰林学士的诗人的诗作;《丹阳集》收录的是丹阳的诗等。

但是,《御览集》是唐宪宗下令编选的,共收诗286首,杜甫诗无一入选;《箧中集》号称“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但杜甫诗无一入选;唐末韦縠编著的《才调集》甚至承认了杜甫的成就,却仍不愿收录杜甫的诗,他这样写到:“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芒,风流挺特,遂采摭奥妙,并诸贤达章句,不可备录。”

有人查阅史籍,发现755年至965年编选的六部唐诗集,只有两种选了杜甫的诗。杜甫的诗为何这么少被编入唐朝的诗选呢?

究其原因,杜甫的诗与当时的风气格格不入

杜甫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了杜甫的诗作风格,而当时的唐朝诗人多崇拜盛唐气象高华、讲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所以,杜甫的诗落选唐朝的诗选就很正常了,反应安史乱后之"中兴"时期的《中兴间气集》,以“中兴”为主题,杜甫在感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这样“沉郁顿挫”的诗哪里有“中兴”的迹象?所以,《中兴间气集》自然不会收录杜诗。

被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理想的诗选《河岳英灵集》要求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但是杜甫动辄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沉重心情来描绘景色,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来暗喻自己同样郁郁不得志,这样哪有气象高华的样子?而且杜甫为了求官,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称自己“买药都市,寄食友朋”、“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这样的杜甫,哪里有文人的“风骨”?所以,编写《河岳英灵集》的殷璠自然无法接受收录杜诗。

而《箧中集》不收录杜甫的诗作的理由就比较“奇葩”了。《箧中集》收录的作者要求“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但是杜甫曾任左拾遗,自然不属于“正直而无禄位”、“忠信而久贫贱”了,所以《箧中集》不收录杜甫的诗作。

杜甫的诗作,一直到晚唐的时候,才慢慢的被当时的诗人们所认可。晚唐时,人们开始注重诗歌内容和思想,杜甫的诗逐渐进入了主流之中,晚唐人孟棨盛赞杜甫咏李白之诗"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到了宋朝之后,杜甫的诗开始备受推崇,王禹偁、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都非常喜欢杜甫的诗作,而宋朝编著杜甫诗选的人也多了起来,如《杜工部集》、《九家集注杜诗》、《杜工部草堂诗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等等。

杜甫的诗作从宋朝受到推崇之后,热度一直不减,此后持续了千年,注释杜甫诗集的著作在百种以上,比如明末王嗣《杜臆》、清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等等。

杜甫因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风格特点所做的诗从最开始的不受主流接受到慢慢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再到走上了“诗史”的地位,这是经过了岁月的打磨,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正宝贵的作品,杜甫也藉此步入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行列,成为了“诗圣”。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