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全唐诗》的反面教材,作者被人编成成语来骂,这一成语人尽皆知

2020-07-18

生吞活剥,一个极其残忍的成语,生的吞下去、活的剥开来,听上去就是野蛮人干的事儿,让人一下子回溯到了远古时期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而今,这个成语又经常被用于动物世界,用以表现它们无以复加的狂暴与野性。然而,最开始的“生吞活剥”却完全不是这般模样,那时的它稍显青涩,文气绉绉,又带点一丝痞性。

这个故事要从唐代说起。都说文人相轻是自古有之,殊不知这文人相慕更是普遍现象,乃至远更甚之。就像李白的偶像是谢安,苏轼的偶像又是李白,而谢安又是王安石的偶像(谢安字安石),而苏轼与王安石又是相爱相杀……

这树立文学榜样本是好事,可一旦动了歪脑筋,就会丑态毕现。话说盛唐时河北枣强县有个官吏名叫张怀庆,非常喜欢吟诗作对,但自己水平不行,又或者是急功近利,不想花费心思写好诗,因此走上了抄袭之路。其实,在那个媒体不发达的时代,抄抄冷门诗篇一般不会被发现,可张怀庆偏偏不服,抄的全是些名人大咖的诗文。

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就是张怀庆的主要抄袭对象之一,诸位想想,连“诗家夫子王江宁”的作品都要下手,那张怀庆投机取巧的这点烂事儿早已闹得人尽皆知。可他依旧我行我素,该抄的还是得抄。这不,有人刚写了一首《堂堂》,不一会儿就到张怀庆的笔下了。

《杂曲歌辞·堂堂》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李义府,官至宰相,还曾给李治做过太子舍人,想来其名号必定显赫,可老张不管啊,纵然是如此盛名之人,老子照抄不误!这首诗构思精巧,以月亮的黑色区域为镂空,以云朵为仙女之舞衣,他则拖着自己那孤单的影子,一个人回到洛阳。

有动有静,有诗有画,不失为一首好诗。你觉得好,张怀庆也觉得好;你觉得好会将这首诗摘录下来,以供留赏,张怀庆觉得好那就简单了,只需要把作者一栏改成自己的名字就行了。于是,一首热乎乎的盗版佳作诞生了。

《窃李义府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这诗名够霸气吧?不过不是老张自己取的,而是《全唐诗》的编者都觉得他不要脸而帮他取的。前前后后总共添加了八个字,李相的经典就被收入了囊中,关键这还是狗尾续貂。小解不得不说,老张的脸皮是真的厚,剽窃得太夸张了。

这档子事过后,就连文坛舆论迸发的利刺都扎不透老张那张大脸盘子了,人们只好想更多的办法抨击这种无耻行为。于是,一句流行语应运而生:“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王昌龄不必多说,这郭正一当时也是以文词传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很多声情并茂的演讲稿,都是二人起草的。

生吞王昌龄的诗句,活剥郭正一的文稿,这就是张怀庆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从此,“生吞活剥”便有了引申义,那就是对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生硬照搬,而不知变通。这个成语听起来非常残忍,其实却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事件,如果不了解这个故事,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而历史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了。

张怀庆剽窃李义府的那首诗,开始的题目肯定不是《窃李义府诗》,只不过而今早已被人遗忘了,那么《全唐诗》还将其收录进去的意义是什么呢?小解认为,编者应该是将它作为了一个反面教材,塑造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失败案例,为史为鉴,以警后人。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