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年一岁磨手艺,一雕一琢出华章

Image 2020-07-18

2020.7.17

2020年第96篇「更金东」

正文共:2124字 14图

预计阅读时间:6 分钟

“将我做过的木头堆砌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曹宅镇岩后村村民汪志杰说这话的时候,正在自家院落里的工作台前,仔细摆弄着一个毫不起眼的木头桩子。只见他左瞧瞧、右看看,上下翻转,迟疑半响后,突然拿起身边的工具“干”了起来,“你别看这个树根现在不起眼,稍微处理下,就能变成一个艺术品嘞!”

今年72岁的汪志杰头发花白但干活爽利,我干脆在一旁坐下,边看他干活边听他讲述自己的根雕人生。

汪志杰与木头的缘分,持续了60年。

“那时候的木工跟现在的电工一样,家家户户都用得着,既挣钱又体面。”汪志杰的手艺好,这家要打个柜子,那家要敲个凳子,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最忙的时候,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还有义乌、东阳的人专程跑来订做家具。”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家装市场不再时兴订制,这意味着身为木工的汪志杰将要面临失业。

看着干了二十来年的行当逐渐被时代淘汰,当时的汪志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十多岁就开始做木工了,除了和木头打交道,啥也不会。”

瞧见汪志杰身后的一大家子,身边的亲朋出于好心给他介绍了不少薪资待遇不错的工作,几经挣扎,汪志杰还是婉拒了,他选择到老街上做一些仿古的木制玩意,“我会做木工,也会雕刻,老板们都很欣赏我。”

拿着一份工资干两份活,淳朴的汪志杰并没有觉得吃亏,瞧见木头在自己的手中成形,他便深感满足。

没过几年,汪志杰的小儿子开起了苗圃,除了日常的木工活,他还多了个来苗圃帮忙的活计。他与根雕结缘,就是在这一年。“我儿子种了很多盆景,有些树桩死了,我觉得丢了可惜,就把它们统统搬回了家。”汪志杰回忆。

树根是搬回来了,又该怎么利用它们呢?面对满屋子早已枯死的树根,汪志杰“挠破了头皮”。他没日没夜地盯眼前的树根,试图为它们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

“很偶然的一次,我发现有一个树根的形态有些像鹿,我指给老婆看,她没看出来,我就根据那个形态修饰了一下,她还没看出来,我又修饰了一下……”就这样,汪志杰的第一个根雕作品面世了,而他也在这次“初体验”中感受到了根雕艺术的魅力,“刚做完第一个,我就开始想做第二个。”

根雕不比木工,手法上也更讲究精细。为了做好这门艺术,汪志杰一逮着空就勤加练习,“刨树皮是个简单事儿吧?不瞒你说,为了刨好它,我整整练了三个月。”

汪志杰做事认真,做出来根雕也极其讨喜。如果说2000年以前,根雕还只是他的一个爱好,那2000年以后,它就成了汪志杰谋生活的手艺。“家里制作好的根雕越来越多,我就把它们拿出去卖,结果一来二去,名气大了,甚至还有找上门来买的。”汪志杰说。

“玩”了那么多年的根雕,汪志杰对这些木头玩意儿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根雕讲究自然形态,而做家具则是条条框框,虽手艺相通,但创作理念却是南辕北辙。

“原先做根雕,也只是觉得闲暇无事的时候好玩。那时候,仗着自己有木工底子,就想着干根雕应该容易一些,但其实完全不一样。”

的确,普通的树根,在经过锯割、刨削、斧劈、打磨、涂漆等加工步骤后,便在手艺人手中形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这门“枯木逢春”的艺术,让汪志杰深陷其中,“做根雕比木工有趣,拿到一根木头,你觉得它像啥,就可以让它变成啥。”

一件根雕作品的完成分选材、构思、加工三个步骤。对汪志杰来说,最困难却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构思。“我老说他‘入迷’了!人家不要的树根,他都当宝贝似的抱回来,家里堆满了不说,他还常在那树根前坐着,一坐就是一整天。问他怎么了,他就说‘找灵感’。”提起丈夫找灵感的过程,汪志杰的妻子哭笑不得。

面对妻子的打趣,汪志杰的回应显得尤为认真:“灵感很重要,没有灵感是不敢动手的,一个漂亮的树根要是因为人为刻坏了,那多可惜。”

树根与艺术能否衔接成功,成为完美的根雕艺术品,一部分取决于树根本身的形态,另外一部分则取决于根雕师傅的慧眼与匠心。因而,汪志杰需要在最自然形态的树根中获取创作灵感,然后将自然元素与木雕技艺相融合,这样雕刻出来的根雕工艺品,复古又时兴。

看惯了精细事物的人们,对形态万千的根雕作品也甚是追捧,“每周日我都会骑车把这一周做好的根雕拉到古子城去卖,不到半天就能卖空。”

因为制作的根雕别致又精良,汪志杰在古子城收获了一大票“粉丝”,酷爱收藏的施存良就是其中之一,“我是杭州人,之前来金华旅游的时候认识他(汪志杰)的。他手艺好,人又实诚,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来光顾几次。”

除了技艺精湛以外,让施存良深受感动的还有汪志杰对根雕艺术的执着。

“根雕这种东西,虽说是七分自然、三分人工。但仅仅这三分的力气,就足够耗费他们的眼力、体力与精力了。汪师傅都七十几了,这个年纪还坚持做根雕的,真的不多。”施村良感慨。

与汪志杰交谈的数小时时间里,我看到了一个民间匠人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因为年岁大了,他的眼睛已经看不大清楚,但在他缓慢而坚定的刀锋下,还是能够感觉到他的用心。

采访过程中,汪志杰告诉我,时兴时候四五千元一个的根雕,现在卖200元也不一定有人买。因为收益欠佳,做根雕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他说,很担心这门手艺会渐渐消失。

“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但是希望可以通过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根雕,了解这个小小树根背后的魅力。”汪志杰说。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