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欧洲如何烧制出中国瓷器并赶超中国,源于史上最大的工业间谍佩里

Image 2020-07-19

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自唐朝起就畅销世界的中国瓷器,更是迅速在欧洲爆红

明清年间时,葡萄牙西班牙往来欧亚的商船,几乎三分之一以上的货物都是瓷器。仅是十六世纪里,葡西两国购买的中国瓷器,总数就在二百万件以上。明末清初的八十年里,仅一个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买走了六千万件瓷器。那个时代,中国瓷器在欧洲,就是堪比奇珍异宝般的存在,叫多少欧洲贵族心甘情愿一掷千金,就为拥有一件。

而在各式精美的中国瓷器里,景德镇瓷器更是其中的硬核产品。作为明代“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景德镇的瓷器在明清年间,已是享誉全球。甚至还出现了“定制款”,即按照“欧美客户”的要求,生产西式餐具等瓷器制品,专用出口赚钱。发展到“康乾盛世”年间,赚足“全世界钱”的景德镇,产业规模更是空前,从事瓷器产业的工人,总数百万以上,当地“商贩毕集……终岁烟火相望”。说不尽的繁华热闹。

如此强大的“吸金”场面,当然也叫那时的欧洲人眼红。从16世纪起,一批批欧洲人也绞尽脑汁,誓要“山寨”中国瓷器。可瓷器产业的技术门槛太高,以至于费半天力,烧出来的常是陶器或“软质瓷”。至于那些釉色精美的景德镇精品瓷器?对于当时欧洲人来说,更一度遥不可及。

而对“吸金”的景德镇,清王朝也十分重视。从康熙四十四年起,江西巡抚更要兼理景德镇的“陶事”。但就是这个“人事安排”,叫一个法国人钻了空子:殷弘绪。

殷弘绪,当然这是他的“中文名”,其法国名为“佩里·昂特雷科莱”。康熙年间时,他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凭着强大的交际活动能力,很快在大清有了“官派传教士”的身份。这时期,也是全欧洲瞪红了眼“学烧瓷”的年代。谁能掌握中国的瓷器技术,谁就掌握了无尽财富。可这事儿谈何容易?殷弘绪却有办法:拿葡萄酒换呗。

于是,手里不缺葡萄酒的殷弘绪,先用葡萄酒把江西巡抚郎廷极哄得心花怒放,然后通过朗廷极牵线,又给康熙皇帝送去了葡萄酒,也同样是谁喝了都说好。可这“洋酒”也不能白喝嘛,殷弘绪就提出来,想去景德镇游历一番。这么名贵的葡萄酒,就换这么个“小要求”?在康熙君臣看来,这真是个大便宜,当然就爽快同意了。

结果,殷弘绪自己都没想到,接下来的事情竟这么顺:他不但来到了景德镇,而且因为有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关照,他更可以自由出入景德镇的大小窑厂,景德镇瓷器的一整套工艺过程,他全都看了个饱,还获赠了各种“样品”。甚至当着清朝官员的面,原原本本记在了笔记上……

然后是1712年,殷弘绪长达数万字的笔记,外加宝贵的瓷器样品——欧洲人梦寐以求的中国瓷器技术,就这样漂洋过海,传遍了欧洲大陆。德国、法国、英国等国,陆续烧出了精美的中国瓷器,甚至不停技术突破,实现反超。如此“葡萄酒换瓷器”的操作,连18世纪的欧洲学者自己都承认,是一种“工业间谍行为”。

△欧洲瓷器

而这个行为,也改变了景德镇瓷器的命运。昔日的垄断地位一步步被打破,到了鸦片战争后,欧洲瓷器几乎已把中国瓷器从欧美市场“挤走”,甚至对中国市场反杀,以至于“出口大减,而洋瓷入口,岁且百万”。“几瓶酒”的小便宜,就叫古代史上长期畅销世界的中国瓷器,在近代史结结实实吃了大亏。

可这样的“大亏”,何尝不是整个近代史上,晚清落后挨打的生动写照。对技术安全的忽视,以及固步自封的发展眼光,才是苦果背后,无比深刻的教训——只看小便宜,没有大格局,就算是精美的瓷器,也是保不住啊!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中国瓷器技术外流导致该大把赚钱赚外汇的资本没有了,可惜不可惜?请评论区留言评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