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趣话“扇子诗”

Image 2020-07-19

“打开半个月亮,收起兜里可装,来时荷花初放,去时菊花正黄。”这则谜语说的是扇子。

扇子起源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自汉代之后,扇子才开始用来取凉。炎炎夏日,人们摇动着手中一把把“怀袖雅物”,摇来缕缕清风、丝丝凉爽,摇来世俗百态、风流韵事,也摇来了那么诗情画意、雅歌俚曲。

竹作为扇的主要材料源远流长。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咏物小赋《竹扇赋》: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条丛生于水泽,疾风时时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

赋文中写出了青竹的风姿和制扇的精巧以及消夏纳凉之妙。

东晋许询也有一首《竹扇诗》:

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蔑疑秋蝉翼,圆取望舒影。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竹扇制作工艺非常精美,扇面上编织的竹篾薄如蝉翼,能望得见皎皎月影。

唐代诗人张祜得了一把福州白竹扇,特别爱惜,遂写诗赞曰:

金泥小扇谩多情,未胜南工巧织成。藤缕雪光缠柄滑,篾铺银薄露花轻。清风坐向罗衫起,明月看从玉手生。犹赖早时君不弃,每怜初作合欢名。《赋得福州白竹扇子》

用“藤缕”“篾铺”描绘竹扇制作工艺的精湛,加上美人的纤纤玉手、款款罗衫相衬,更是精妙绝伦。

团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因形似圆月且宫中丽人多用之,故又称“宫扇”“纨扇”。又因多为男女间传情达意之信物,还叫“合欢扇”。汉代才女、汉成帝嫔妃班婕妤赋得一首《怨歌行》,诗云: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诗人以团扇自喻,抒发失宠遭弃的凄苦命运。“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为点睛之笔,寓意隽永,耐人寻味。

后来者常以班婕妤的这首诗相唱和,抒发心中块垒。如晋王献之妾桃叶的《答团扇歌》: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

与其交相辉映,惺惺相惜。南朝江淹写有《和班婕妤咏扇诗》:

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彩色世所重,虽新不代故。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团扇”最有名的,当属唐代诗人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相思中的病美人以团扇遮面的憔悴姿态可谓美矣,只是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了,一曲曲的弦歌袅袅不绝,恰似茵茵芳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了。

与王建同时代的刘禹锡也有《团扇歌》: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借怨妇之口,排遣诗人屡屡遭贬谪的苦闷。

团扇多是闺中美人纳凉的用品,还有一大妙用为花间扑蝶,其婀娜风姿和无限风情令人陶醉。宋人李彭老的《清平乐》词里,小女子团扇扑蝶的娇态写得惟妙惟肖:

合欢扇子,扑蝶花阴里。半醉海棠扶不起,淡日秋千闲倚。宝筝弹向谁听,一春能几番晴。帐底柳绵吹满,不教好梦分明。

明代《剪灯馀话》中也有“采香蝴蝶飞不去,扑落轻盈团扇纱”之句,清初烟水散人《纨扇》亦有“皎洁新裁似月圆,时因扑蝶向花边”这样的妙句。

“轻罗小扇”比起团扇来,娇小玲珑更有意趣。在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轻摇小扇扑流萤,秋风剪剪数星星,却是夏秋之夜最为美妙的事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其实,这又是一首宫怨诗,轻罗小扇摇呀摇,摇不走的是那漫无边际的寂苦。

这样的“小扇”在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笔下,没有承受太多的怨恨愁苦,倒是赋予了悠然天成的闲情韵致: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多美的意境啊!

白羽扇、鹅毛扇该是属于大丈夫的,属于那种坦荡不羁的豪杰,或运筹帷幄的谋士。你看,李白的: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山中》

赤身裸体,摇着白羽扇,在寂静无人的山林中游荡,多么恣意随性!你看,白居易的: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白羽扇》

手执白羽扇,飒飒如松竹,飘飘似鹞鹤,简直一派仙风道骨般的潇洒与清逸。你再看,苏东坡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清人赵宏恩的“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诸葛亮、周公瑾手中的白羽扇、鹅毛扇那么神奇诡谲,轻摇漫卷间“樯橹灰飞烟灭”。

扇子里还蕴藏着许多奇闻轶事。南宋高僧济公活佛,手中的破扇子神通广大,名为“静慈扇”,是接引的证道法宝,为十八罗汉的镇山之宝。依稀记得三十多年前那部热剧《济公》的插曲:“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嘿、哎嘿,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走啊走,乐呀乐,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一个喜怒笑骂、惩恶扬善的济公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在《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一节,白日鼠白胜挑着下了麻药的酒桶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耳熟能详的俚歌,把农夫的苦累焦灼、富人的逍遥自在,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西游记》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威力无穷,“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不仅能搧熄火焰山八百里熊熊烈火,还能搧起狂风,搧来骤雨。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起自三国,后来传播甚广,“题扇诗”成为文人骚客一大雅兴。《晋书.王羲之传》里,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是王羲之题扇处,同时还有一条“躲婆弄”,为王羲之躲避老婆婆要自己继续题字的弄巷。

明代大才解缙与明成祖朱棣也有因“题扇诗”而引出的一段趣事。朱棣偶得一把《凉州词》风光的扇面,可惜的是有画无诗,便让解缙为此扇题诗。解缙将王焕之的《凉州词》写于扇面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缙写完后,发现漏写了“白云间”的“间”字,朱棣追问何意。他灵机一动,把诗改成了“词”,抑扬顿挫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朱棣连连称妙。

明代大文人唐寅爱在扇子上作画题诗,《山居客至图》是它扇面画的代表作,整个扇面上峰峦叠嶂,掩映在苍松翠柏间,一首清丽婉转的题扇诗与之相得益彰:

红树黄茅野老家,日高山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人来借花时。

《枯木寒鸦》也是唐寅的精品作品之一,扇面上突兀的山石后是一株枝叶飘零的枯木,它与方硬的山石构出凄清荒寒的意境。寒鸦或栖于枝头,或振翅飞临,它们的噪动没有给画作带来一丝生机,反而更增添苍凉萧瑟之感。其题扇诗为:

风卷杨花逐马蹄,送君此去听朝鸡。谁知后夜相思处,一树寒鸦未定栖。

这是其送别好友之作,流露出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对友人、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

在乡间,还有流传下来的有关扇子的“打油诗”。故乡夏日的小院里,或柳荫下、小河边,乡人拎着小马扎,搧着大蒲扇,纳凉儿来了,大人常向盘绕膝下的小儿念叨几首,“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想借,等到秋冬。”“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

大蒲扇摇呀摇、搧呀搧,赶走了燠热和蚊虫,摇来了清凉和舒惬,一帘幽梦在满天繁星和数点蛙鸣中,渐渐漫了上来.....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