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造诣如此之高的陶渊明,为何在死后许久诗文成就都不被世人重视?
对陶渊明最初的了解,源自于其作品《桃花源记》,当时便一边背诵一边在想,要是世界真有"桃花源"便好了。当然世外桃源也仅限于世外,身处尘世这便终究成为了一种奢求。
不管是桃花源中之景还是桃花源内之人,都至美至纯。又有谁不爱这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呢?就此陶渊明这位伟大的诗人便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后来陆陆续续读了许多陶渊明的作品,更是将陶渊明的生平也琢磨了解了几遍,终是被陶渊明所感动,对其的敬重更是深上好几许,但又不由心生叹惋,对其时代不与,壮志落空,功业无成,梦想破灭的叹惋。更为其晚年的落魄贫寒而红了眼眶。
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更是打破了整个晋代100多年来的玄言诗的统治,为当时期的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而这新气息便是——田园诗。
田园诗是这位隐逸诗人之宗的独创,也是由他正式开启了我国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陶渊明的田园诗妙在其具有新颖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光这两点就为我国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这么有成就的诗人,在当时期的诗坛之中应该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吧,再怎么也会同现今的明星一样,有众多粉丝和拥护者吧。然而没有,通通没有。在他所处的东晋,他是一个小到和芝麻绿豆一般的小人物,家道的中落,使他在门阀制度之下更显弱势,其仕途之路便是注定会坎坷许多。
《有会而作》中的"弱年逢家乏"便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其实,对于任何问题原因的分析,最好的方法便是从它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唯有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疑问,对于陶渊明的接受史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一、东晋时期的诗歌风尚
想必了解历史的人大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受到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得期间文化的发展也受到特别的影响。那么在此,我们着重来了解一下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诗坛主调是什么以及它得以盛行原因
1. 东晋时期的诗坛主调
其实自东晋以来,玄言诗便占据了当时期的诗坛宝座,成为主调。这种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调调备受当时期文人的喜爱。也许读到这里,你会对玄言诗比较疑惑或陌生。其实,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在当时是东晋诗歌的流派之一。而我们从其名字也可悟出其特点——即玄理入诗。但这类诗歌也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那就是严重的脱离了社会生活。
正如白居易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脱离了社会生活的诗歌显然不会长久盛行。
2. 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的原因
我认为,一种事物在一定时期的盛行,其原因是多维的。根据玄言诗的名称来看,显然与玄学有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那么由此推导,为何玄学又能够对诗歌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呢?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倾向。在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好恶以及政策转变,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对当时期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门阀统治下的东晋,具有哲学意义的玄学最终转化成了政治话语也不为过。
除以上一点外,玄言诗的盛行一方面其实是与当时士人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偏安一隅的心态,促使着文人们转向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与当时佛教的发展有关,佛教的流行,及佛教徒的心态促使着玄佛的融合,这些都对玄言诗的盛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正如钟嵘《诗品》中的看法:玄释合流。毕竟玄释合流,在当时佛教徒中可谓是相当普遍的。
二、陶渊明诗文在南北朝时不受重视的原因
进入南北朝时期后,我国的诗歌创作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此时的诗歌内容和形式都在新的领域上有了新的开拓,出现了山水诗等新的体裁。但这一时期的诗人却大都是士族出身,他们的生活领域狭窄,思想境界也不高,且在诗歌创作中尤为重视形式技巧,追求华丽辞藻,崇尚骈丽,轻视质朴,多忽略思想内容。如此一来,陶渊明所创作的平淡自然,简朴素雅的田园诗歌,自然就不被当时世人所推崇了。
三、陶渊明文学成就被认可的漫漫长路
说到陶渊明诗文在死后许久都不被重视,又让我想起梵高,生时落魄,作品也和本人一样默默无闻,但其去世后乃至现今,其作品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难求珍品。其实在文学文艺界,在作者逝世多年后,其作品才被认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我认为,陶渊明可以算是比较典型的。
毕竟,在他去世后,就连他的好友颜延年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也只有简单的"文取达旨"这一说。对于文人而言,自己的作品就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那内心就不说自豪吧,那也肯定是有满满的满足感,欣慰至极。不受重视,不被认可,虽不至于终日郁郁寡欢,但失落之感难免会油然而生。
要说陶渊明的文学成就被认可的过程,确实是够久的。据记载,沈约作《宋书》时将其列入《隐逸传》,其中对其文学也未予以肯定。再者,还有齐代刘勰,在其作品《文心雕龙》中可谓是评论了历代文人,然而,从头翻到尾,看遍文人名,也没能搜寻到"陶渊明"这三个字,由此可知在此期间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也是还未被认可的。
那再转战看看梁代,终于在梁代钟嵘所作的《诗品》中,我看到了陶渊明。《诗品》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列入其中的诗歌作品都是有等级评判的。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的诗却被列入了中品行列,排行在陆机,潘岳之下。虽然还是不能被全面认可,但这也算是一种进步了,起码已经慢慢有人关注陶渊明了。这也说明,梁代于陶渊明而言,是一个好的开端。
果不其然,梁代的萧统已经开始注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他不仅为陶渊明编集,还为他作传、作序,且在序文中对他的诗文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只可惜在《文选》中,选录陶渊明的诗歌只有 8 首,文则 1 篇。入选的作品远远少于谢灵运、严延年等人的。由此看来,在萧统心中对于陶渊明诗文的高评价也是有打过折扣的。
四、为什么陶渊明的诗歌能够在唐朝之后开始备受推崇?
众所周知,到了唐朝以后陶渊明才名声渐起,开始受到重视,而他的诗文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往后朝代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火热,如到了宋、清更是出现了研究陶诗的两次热潮。那么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究竟是何原因促使唐朝时期开始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在这个节骨点上,我国的诗歌又是进入了一个怎样的阶段。
自李唐王朝建立以来,统治者认真吸取隋灭亡的经验教训,大力促生产发展,改善民生。在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唐王朝的经济更是直接进入巅峰。此时的唐王朝正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盛唐气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文学也随着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新阶段。
而诗歌在唐代可谓是超级吃香,前有统治阶级的爱好和提倡,后有广大民众的狂热推动。唐代以诗赋取士也是出了名的。
如《全唐诗序》中所说:使"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艺之学,以为进身之阶"
以诗赋取士制度的形成,显然对推动文人重视诗歌创作技巧起到重要作用。当然这些都是陶渊明的诗歌开始受重视、被推崇的前提有利条件。
除了以上之外,我们仔细想想,在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祥和的情况下,一般会推动什么的发展,答案当然是旅游业。古代虽不至于和现在一样,但起码也是给文人墨客提供了娱情山水的条件不是,纵观国家大好山河,怎么也少不了吟诗作乐一番。由此我国的山水田园诗便进一步繁荣起来了。
山水田园诗的繁荣发展,必然便会引出我们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了。在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中,若陶渊明自称第二,恐怕也无人敢称第一,毕竟"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鼻祖"可不是说着玩的。就连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去效仿他的艺术风格。为此,陶诗能在此节点被广泛追捧也不为过了。
五、初策最后一言
总结陶渊明在逝世后如此之久,其诗文作品才开始被认可、被推崇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文人及其作品在一定时期的社会认可度是和当时期的文化气候、人们的文化追求是直接挂钩的,更和统治者的文学喜好和政治方向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不被认可,不被广泛推崇但并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认知度的提升,尽管之前被埋没太久,也终究会再出现在世人眼前,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所推崇,如陶渊明、梵高一般。
诗歌当以直道其事,而非故弄玄虚、重在语言装点。所谓不思一语不实便是欺,靠骈丽,靠装点而来的诗歌终归只是浮糜文风之下的无病呻吟,毫无思想境界、思想价值可言。反观陶诗,超然自然,尽显写意美、形态美,诗中更具新颖的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书籍:
《中国古代文学》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