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你知道吗?257年前的《静夜思》不是现在的模样,原版更加迷人!

2020-07-22

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铺锦列绣的辞藻,没有炉火纯青的技巧,只是一段平铺直叙,只是一纸直抒胸臆,只是一片浅浅淡淡,然而李白的《静夜思》却能于平静中见惊奇,于无声中听惊雷,自开元十四年被写下之后,便响彻云霄,涤荡了千年。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没有哪一首唐诗像它一样对中国人更熟悉,没有哪一首唐诗像它一样千百年来始终不断地勾着游子的心,它的每一行每一句每一字都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间,清冷而又温暖。然而,你是否清楚,其实在257年前的《静夜思》并不是这个版本,而更加狂野而奔放。

现行版本的《静夜思》最早出自《唐诗三百首》,编者是清代学者蘅塘退士,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65年,距今257年。而在此前历朝历代所有的诗集之中,这20个字根本没有聚集在一起。蜀地诗集刻本《李太白文集》成书于宋代,与李白所居住的时代相近,自然更接近原版,不过它所记载的《静夜思》却是这样的。

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

《李太白文集》是至今李白诗集的最早刻本,因此也只能认为它同样是最接近李白原作的版本。由于其是刻本,因此不会轻易发生篡改。虽然与我们脑海中的句子只有两个字出入,但其意义却有了巨大的改变。

首先,是“看”字的巨大效用。“床前明月光”给人的第一感觉很狭窄,描写的是近处,仿佛能看到一片月光洒在床前的地面上;而“床前看月光”却描写的是远处,诗情所呈现出的画意是:李白站在床前,双手倒背,若有所思,眺望着天上的月亮,给人一种宏大开阔的感觉。

同理,“山”字也使得诗意大为改变。“望山月”,目光比较低垂,这表明当晚的月亮并不高,仅悬挂在远山之上,山与月一同构成一幅撩人情思的画面;而“望明月”的全部重点都在月亮上,剥离了除月之外所有其他的意象,给人一种辽阔却孤独的意境,空荡荡的,没有依靠。

此外,我们知道,李白写诗往往是一蹴而就之后便不再更变,所以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最能感受到当时他写诗的情境。“看月光”,这是多么直白而又干脆的表达,不经一丁点儿艺术修饰,而这恰恰正是李白的风格,所见即成诗,或许他高度还原了当晚赏月的情形,就是直愣愣地站着,直勾勾地那么看。

“望山月”同样如此,或许那一晚的月光就是很低,他打尖儿的客栈外头就是成片的山川,所以李白便将眼睛看到的直接复印于诗间。而将二字更换为“明”,显然是添加了很强的艺术色彩。日本对唐诗钟爱有加,所以一般不会进行修改,在流传到日本的《静夜思》版本,与《李太白文集》是一致的。

当然,毫无疑问,《唐诗三百首》里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来的版本更加朗朗上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有利就有弊,它削减了诗意,浓缩了表达内容。有意思的是,宋代版本同时含有“看、山”,明代版本保留了“看”而换掉了“山”,清康熙年间版本却是保留了“山”而换掉了“看”,直到乾隆时期编纂的诗集才彻底抛弃了“看、山”,一起换成了“明”。从此,《静夜思》才真正成为现今流行的版本。依个人的喜好,小解更喜欢宋版,因为它更具有李白的风情,更加率性,更加粗犷,更能捕捉到李白的影子。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