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很惆怅的一首词,词中“佳人”妩媚神秘,中间7字成千古名句
文/顾无
【引觞漫谈】
伤春惜春的意义,一个在于感叹美好事物的短暂,一个便在于感叹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无情。
古代的人,不需要去从事农耕、商业之类的生计,从小只是接受专业的诗书教育,长大以后也以赋诗填词、进入仕途为生。
最开始的人们,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文人的,因为生产水平低,必须要全民上阵,才能保证不饿肚子。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形成了阶级和阶层的差距,只需要一部分的人干活就可以养活所有的人,那些被养活的人往往承担着维持社会、部族正常运转的某些责任,如祭祀、祈祷、系统的运作等等。
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专门的文人这一身份,最早应该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那时候世家大族的公子哥,就是典型的文人,不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生活经验,但是通过读书,通过直面自己的思考,文人的思想往往能够直接达到生命的终点。
他们会思考人生的短暂、生命的偶然,而基本不会有关于具体生活的刻画。
【临其诗境】
今天要赏析的是苏轼的一首伤春词,苏轼自然也是文人,也会感伤于时间的流逝、美好事物的凋零。尤其是当自己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时候,关于时代、生命的感叹也就更容易触发。
这首词大概的创作时间是苏轼任密州太守的日子,密州和苏轼的关系,大多数人想到的应该还是“左牵黄,右擎苍”的豪壮,伤春惜春之类的感伤,似乎并不在苏轼的创作列表里,无论多大的挫折,在苏轼这里都是一句“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可是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苏轼纵然旷达,但还是逃不了文人的善感。
【经典原文】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条分缕析】
这首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至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已经成为了劝慰人心的常用语,深入人心。词中的感情既缠绵又空灵,阅读体验还是很美好的。
苏轼的目光首先从一颗杏树开始,杏花慢慢的凋零了,褪下了最后一点残红,却见残红之后,日后的果实已经长了出来,青杏,羞羞涩涩的躲在花朵背后,而今,也要独自面对世间的风雨了。
镜头转开,打向更广大的世界,燕子在房屋之间穿梭,碧玉一般的小溪流围绕着人家的房屋,叮铃作响。有人曾经纠结过这个“饶”字,觉得用的不好,然而细读之下,一个绕字描写了三个事物,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三个美好的景象统一在一个“绕”字里,用字精炼,布局亦奇巧。
后边两句最为人称道,虽然枝上的柳绵被春风吹拂,日显稀疏之态,但是也不用去为此惆怅,天涯处处都是茂盛柔软的青草呀。这一句不用看都知道是苏轼的笔法,这样的旷达实在再无第二人达到。
下阕,苏轼开始讲故事,一个藏与露之间的故事。
一堵墙,墙里有一个秋千,墙外是行人走的路;
墙外有行人路过,墙里传来佳人银铃般的笑声;
行人驻足,静听,心思随之而去;
笑声渐渐消失,墙里静悄悄的,没了动静;
行人在外懊恼,自觉多情,却为墙里佳人的无情而伤。
这是一个朦胧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的不甚清楚,但是整个故事要传达的情绪却很明白:感伤,无力。
很多人讨论,最后一句的多情、无情,指的是什么,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吗?
我觉得并不是,男子的多情,应该是指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而女子的无情,更多是“无心之失”。
【顾无说】
清人王士曾在《花草蒙拾》中这样评价:“‘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对呀,谁说旷达的苏轼就只能写“大江东去”这样豪气万千的句子呢?
旷达之人的感伤,其实更显其美丽,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是真实的,其感伤也就真实,非无病呻吟,其情感也就真切,能打动人心。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