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观察】“女德班”卷土重来,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才会群魔乱舞!
7月25日,曾开办“女德班”的辽宁抚顺传统文化研究会于山东曲阜举办夏令营。此事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
7月29日,山东曲阜市政府就网传“女德班夏令营"一事发布通报称,已责令涉事企业立即终止该夏令营活动,并退还相关费用。对其涉嫌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深入调查。
其实,早在2017年,“女德”讲师丁璇在九江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公益讲座上,声称“女人衣着暴露容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发言震惊四座,随即遭到社会的口诛笔伐,此后,女德教育班不时出现在公众视野,如百僵之虫,不死之身。
此次,“女德班”卷土重来,课堂上雷语不断:“不学习传统文化就得得胃癌”、“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肾精流失后流脊髓液,之后流脑脊液”……诸如此类的言论不断刷新着大众认知的下限。
查了停,停了开,究其原因,比“女德班”更可怕的,是21世纪还根植人心的“女德”思想,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那里群魔乱舞,妖孽丛生。
不难发现,此夏令营的背后团体为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曾多次因开办“女德班”被指有违社会道德风尚而接受调查,但每每又“死灰复燃”,丝毫不知悔改,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行不义之事,在这里,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被扭曲和误读的传统文化。
在该研究会的一段宣传纪录片中,其会长康金胜更称要“通过羞耻恢复善良心,善良心恢复了就是好人了”。而早在丁璇事件中,九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时就满腹委屈地说: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有错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弘揚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当然是沒有错的,但在時代进步的今天,如果再用所謂“传统文化”來禁錮一代人的思想,無疑是要遭唾棄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代表的是我們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時代一次次更迭,男女平等的時代早已到來,文化教育让我們認知:重男輕女是封建,女子三從四德是封建,可這些早該被丟弃的思想披上传统文化的外衣,搖身一变,經有心人利用,便会让一些人奉为圭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文化土壤,但是对于这种打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旗号,实则在宣扬传统糟粕思想的胡说八道者,我们应该要闻清楚香臭,辨清楚美丑,揭开外衣,看清楚本质,严防严打,让藏匿在“传统文化”画皮之下的封建糟粕无处可去,这样才能减少这类流毒言论给女性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
马克思有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很难去摆脱外在环境的影响。不同时期社会上对女性的要求多多少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性,而真实生活中的“女德思想”,往往听起来没那么不可理喻,甚至可能从亲朋好友的嘴里传出,带着“关爱”的外衣,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电视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当得知丈夫与秘书私奔后,痛苦的麦瑟尔夫人对自己的父亲讲了这件事,父亲却告诉她:“整理一下你的脸,穿上他最喜欢的衣服,然后出去找他,让他回家”。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男尊女卑文化糟粕同样在中国文化中根植了几千年,埋藏在那些隐密的角落里,始终被延续着,以不同形式的“关爱”来成为束缚女性的条条框框,毒害着女性。
在女德班事件中,父母的初衷不也是出于“关爱”吗?混合着爱意,让未成年的孩子无法拒绝,进而活成父母理想中的模样。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为这些父母鸣不平:“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好呢?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
在电影《狗十三》里,中国式应试教育、重组家庭矛盾,让一个十三岁少女孤独又无助。痛失最爱的小狗后,少女被迫放下了孩子的天真,学会了妥协、退让、虚伪。
就像这些本该自由独立,在最青涩的年纪里肆意成长的女孩们,在父母亲人的安排下,学会卑微、忍让,以及所谓的懂事。
“女德班”可以被监管部门查封,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却无法被轻易消除。
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是被利用的隐匿在传统文化外衣下的文化糟粕,是埋藏于我们身边的女德教条,妖魔鬼怪在作祟,除了要予以迎头痛击,更重要的是在广度、深度上强化性别平等教育。
近年来,关于女性、女权的话题层出不穷,社会越来越开始思考女性的定位,不管是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热播剧《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都反映了不同年龄女性对自我的认知,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身上不同的魅力,她们追求自由、独立,跳出舒适圈,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却永远心存善意,努力向上生长。
坚持自我,不妥协,上进,是新时代女性群像,心中有光,即使身处黑暗,也能走出康庄大道,女性从来都不应该被定义!
愿以此共勉!
完
來源丨大公網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