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高照,101岁花园洋房竟然传来上海话唱“春眠不觉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孟浩然古诗《春晓》用沪语唱响,别有一番味道。8月3日艳阳高照,福山外国语小学师生们走进汾阳路150号上海沪剧院,在花园洋房中感受沪剧与海派文化魅力。
“自从去年年底做完沪剧艺术节闭幕式,汾阳路150号暂停对外开放,今天是我们在疫情后第一次向大众敞开大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除了满足沪剧院日常工作排练,汾阳路150号对社会公众开放,第一步想建设海派文化体验基地,“寒暑假与学校合作,邀请师生体验上海老建筑风格特色,这里有大花园,孩子们自由地奔跑。一楼有展示馆,介绍沪剧起源、发展,比一般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广泛;二楼,老师教授唱腔,孩子们深度体验沪剧特色。今天活动后,我们也想听听大家意见,有什么可以继续改进。”
汾阳路150号位于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1号楼建于1919年,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抗战结束后,该楼成为白崇禧及其子白先勇的府邸,俗称“白公馆”。上世纪80年代末,越友酒家进驻1号楼。1987年,白先勇时隔39年重返上海,观看上海昆剧团《长生殿》后宴请蔡正仁等主演,定的正是越友酒家,留下“请客请到自己家”轶事。邬达克在上海作品种类丰富,1号楼属于早期仿古典式花园住宅,具有典型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
上海沪剧院入驻汾阳路150号后,白公馆一楼沪剧文化展示馆初具规模,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沪剧发展史和上海沪剧院各流派名家名作,隔间摆放两台KTV点唱机,沪剧经典《金丝鸟》唱段飘来,戏迷可以现场学唱并录制音频。户外,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的花园树木成荫,南侧椭圆形水池已恢复原样,饰面为白色花纹大理石,延续1号楼中轴线,创造更为有趣的空间序列。
3日体验活动内容丰富,小朋友从一楼展示厅了解沪剧起源和发展过程,看纪录片《与时代同步》。最欢快的环节是在二楼进行沪剧服饰及道具体验。沪剧院精心准备经典剧目《红灯记》《陆雅臣卖娘子》和《芦荡火种》小码戏服。穿上长袍马褂,小朋友在沪剧院老师指导下模仿角色唱词,并摆出经典造型姿势,拍摄“剧照”。以沪剧相关元素绘制扇面,也吸引大家摩拳擦掌。
体验了《芦荡火种》胡司令、刁德一的滋味,彭煜枫、陈宇翔几乎异口同声,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沪剧,但作为上海人应该多多了解这门艺术。无论唱两句,还是没有台词只靠眼神表演,都让他们觉得很过瘾,“非常独特的艺术体验。”邬达克设计的楼,也让两位小朋友大开眼界,“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连成一体,棒极了。”
福山外国语小学校长钱芳表示,学校有“体验进行时”课程,师生们真正置身于沪剧院,感受到校园里无法体会的戏曲文化,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参与当天活动的学生都是自愿报名,活动所见所得还会被拍成视频,与全校同学分享。“我们希望每年做一些推进工作,鼓励学生们多多接触本土文化,一辈子受益。”
被学生们拉着问《红灯记》说的什么故事,展示《陆雅臣卖娘子》长裙有多好看,茅善玉感受到小学生的好学好问,“我看到了沪剧传承的希望,有求知欲的孩子长大以后知识面一定会很宽广。”
3日,汾阳路150号按时段接待多批参观体验者。茅善玉表示,开放内容按照参观者不同年龄、不同爱好进行调整,未来汾阳路150号将以公益与收费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小朋友寒暑假来,市民一月一次来,除了参观还有沉浸式演出,上海声音将从这里传播到四面八方。”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