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莫言新书《晚熟的人》:预售前网络直播,引150万人围观

2020-08-04

莫言,近日在网络直播,吸引150万人围观。结果他说人气低了,“流量不高”。作为初次尝试,言语表达和技术方面确实难抵一线网红。但要以围观人数看,在作家中也算不错了,那么莫言这场被认为是超级文学现象的直播是在做什么呢?

这么大的作家,莫言直播上了热搜,自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网络这个玩意对于老年人,并非容易驾驭。它不像小年轻们锣鼓喧天一顿唱,喔哩哇啦人来疯。所以莫言这次使用互联网的原因也就明显了,那就是要“约”他的新书和大家来个见面会,新书?

对,这个沉寂八年的“老莫”,将要出新书了。其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就已经出过十一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妥妥的高产作家,这些可以说是继司马中原,贾平凹之后成绩显著的。所以获得诺奖后,大家都惯性地等他再出新品。

等了许久,还是有了结果。不过新书足足“憋”了八年,似乎与大家焦急等待的心理不谋而合。

即将发布的新书名字叫《晚熟的人》,全书大约三百页左右,建军节前夕,莫言以曾经军人身份出现,既普天同庆,也为作品做预售宣传,同时应广大读者心声,用强大互联网及自媒体力量提前预热。别到时候新书发布,冷了场。

不过莫言新书发布冷场的可能性很小,毕竟有自带流量的诺奖光环,其次莫言因一些诸如《丰乳肥臀》之类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对于争议的理解,那当然是即便不看好,也有不少键盘侠来找“茬”。所以不会冷场。其次就是莫言用直播方式宣传新书,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什么原因呢?

我们都知道作为老年作家,莫言贾平凹余华等都是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对社会人性认识较为深刻,但对时下最为流行的互联网科技并不在行。就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对含蓄的文学无法把握一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对高深的物理也一概不知。

所以这些用传统纸笔写作的老作家,并不擅长使用键盘码字,当然更不会融入到互联网直播的模式。当我们都觉得莫言不懂互联网的时候,可能是我们“落后了”。就连和莫言同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毕飞宇都诧异“老莫”其实已经“偷偷”学习了网络。而且了解得相当多。

莫言在新书《晚熟的人》中就讲了一个故事;主人公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去制造假新闻,靠炒作挣钱。那人有五部手机,上百个“水军”,学者高参说过;现实中一万个人也掀不起风浪,而在网络中,百十人就可以“兴风作浪”。在莫言的小说里这些人造谣能力很强,前期靠炒作假消息“起家”,投机行为做得隐秘,在网络上“大行其道”。

揭露和鞭策是知识分子永远的责任,也是示之于众的职业标签。令人期待的《晚熟的人》也将继承莫言一贯的“高密东北乡”人物和故事讲述特点,更为奇妙的是莫言把自己也直白的写了进去,对于获得诺奖以来,所思所想,承受的种种压力,一并表现出来。

作家苏童说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即是桂冠也是枷锁,人生在不同阶段遇到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只是沉淀八年后,像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样,知识分子还乡记般的《晚熟的人》,莫言在行文上变得更加成熟,曾经的疯狂抒情和无边无际的魔幻意识得到了克制,更多的是对人物心理细致的刻画。

作为网络的力量,想必所有的内容创作者或许早就心知肚明,再好的作品顶不住宣传。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在网红薇娅的直播间数秒钟就卖出去几万册。对于知名度高,销量并不是最高的作家来说,怎能不对网络直播,这种巨大的人口红利动心呢?

当然了,文人开直播这种方式是趋势所致,跟得上形势也不失为聪明之举。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学本来在翻译和对外宣传上不占优势,相信有了莫言在互联网平台上“大胆前卫的引导”,中国文学走出去,走向更远,面向更多的受众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成就不错,直播间首场新书见面会,即引来150万人围观,堪称现象级文学事件。彼时的文学一直深处边缘,被认为是冷门,索性很多人放弃对文学的期待。贾平凹《废都》出版三个月遭禁,莫言《丰乳肥臀》连书名都难过读者这一关,噪杂和误解中,被迫停止出版,从此,文学再也不敢令人相信。

好在好的作品有伟大的读者,这些令人难以接受的书都被正确解读,然而正确接受的却不完全是读者理解能力,更多来自时代变迁,国人对外来文化,前卫认知发生转变和升华。恰逢其时,互联网是一股巨大的唤醒力量,翻江倒海般将赢藏着,潜在的读者挖掘出来。好的宣传是一份覆盖力量,而互联网的加持让文化复兴的步伐可以按照量级,成指数级增长,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适逢建军节之际,莫言这本新书出场即自带高光引人瞩目,同时恰是给这位军营出身的作家一个绝好的节日礼物。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