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吴“涂翁仔”“拍了拍”你,以泥为笔传承民艺根脉
潮州民间有句俗语:“银湖小姐,大吴翁仔”,不仅形容潮安区龙湖镇银湖村的“姿娘仔”美貌俊俏,更是赞美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的“涂翁仔”巧夺天工。走进大吴村,乡风淳朴,环境幽雅,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大吴村的“涂翁仔”是家乡人对其的昵称,它的大名为“大吴泥塑”,件件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能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气象万千的意识效果。
“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三大泥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大吴泥塑是怎样诞生的呢?据说古时,有位福建人吴静山在江苏无锡习得泥塑制作手艺,后来因战乱,吴静山辗转来到如今的潮州大吴村定居,从此将泥塑技艺在此生根发芽,世代相传。
由于潮州民间盛行的游神赛会、婚嫁生子、元宵庙会等节庆活动,带动民众形成购买泥塑以示喜庆的习惯,因此大吴泥塑于清朝乾隆至清末最为鼎盛。据说当时大吴村泥塑作坊林立,一千余人口的村落就有泥塑艺人400多人,几乎是家家有作坊、人人会泥塑。但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喜童、纱灯头等传统喜庆、祭祀用品的大吴泥塑,被列为“四旧”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数百年积淀的高超技艺几近流失。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利润微薄,加之习艺艰辛,大吴泥塑步入寒冬,给泥人“穿衣戴帽”的景象不复存在。但总有一些人,对这独特的家传手艺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甘愿忍受清贫与寂寞,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情,挺过寒冬一路坚守。2008年,大吴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吴泥塑根植于深厚的民族艺术传统土壤,保留了早期民间泥塑的工艺技法,有一套较为固定的工序,分为采泥、练泥、捏塑、烧坯和彩绘五大环节。凭借本地匠人们凭借着奇思妙想的创意,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独具,立足故事情节,追求场面动感,以“雕、塑、捏、贴、刻、印”为主要技术手段,抓住表情、眼神、动态等环节的变化,以写意而达意境,匠人们手中泥土仿佛注入了灵魂一般,立刻惟妙惟肖起来!
大吴泥塑不但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同时又拥有极高的艺术表现水准,戏剧人物造型逼真,人物头像生动传神、饱满而秀丽,作品以塑体而托思,着色既讲究对比色而又极注重协调性,全没有牵强生涩之感。其中“压泥成片,褶片成衣”的多层贴塑技法,使其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充满魅力。
大吴泥塑匠人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对生命情感的感知,捕捉其中最典型、最生动的瞬间进行提炼和升华,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泥塑造型或嘻笑怒骂,或眉目顾昐,或秋波暗传,或镇定自若,或怒目横视,使其神情直接对应真实心灵。一代代大吴匠人为佛、道、仙、民间诸神造像,并对他们进行了人间化、人格化、世俗化的表现,其造型、身姿、表情、服饰等繁复各异。手中普通的泥块,经过八十一道工序,单眼皮薄而传神,丹凤眼微微上吊,嘴角恬静,神态安逸。一件件精美繁缛的泥塑精品,衣服要飘逸,脸谱要精致,极具浓郁岭南乡土气息。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以非遗大吴泥塑标志性作品《出花园》为例,这是一件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工艺品。“出花园”是潮州成人礼的独特仪式,,“塑”说着戏台史书上的悲欢离合,带着浓厚潮汕地区的“人情味”。图中穿红衣的小孩子坐在一圈篮花里,篮花外面放着一双红木屐,这即挖掘潮州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更为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意韵,艺术家把篮花比喻是花园,而如果小孩子从里面走出来,就是“出了花园”。这不仅蕴藏着艺术家的智慧及创造力,更彰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方乡土,一方手艺, 指尖的大千世界,捏出了世间百态。传统艺术是中华魂,民族根。看着这些美妙绝伦的大吴泥塑,心里由衷地赞叹匠人们的艺术创造力。
风从民间来,让它继续吹。感受泥塑之美,亲近传统文化。以泥为笔,延伸文化根脉,为传承献力!为艺术喝彩!在此祈愿“大吴泥塑”越走越远、发扬光大!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