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消夏亦凉爽
或问,中国古人夏日有冷饮吃吗?《诗经》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陕西曾发掘出一个“凌阴冰窖”,古人把冰藏在很深的地下,三伏之热把冰赐给大臣使用。唐代,有人发现硝石溶于水时可使水降温到结冰,夏天可以制冰了。
明清时期苏州阊门外设有24座冰窖,用于夏日消暑用冰,冰都是在寒冬腊月,窖主雇人戽水蓄于荡田,待冰结成敲凿于窖内。“冰鉴”是古代的冰箱,用陶、木、青铜制作,食品放在里面有冰镇作用,也可以盛水和当镜子使用。冰鉴有镂空花纹的盖子,丝丝凉气自孔洞中飘出,满室清凉,那是古代的土制“空调”啦!清晚期的木胎冰桶,多用红木、花梨木制成,里层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里面可以放食品,酒水。瓷枕,竹枕,枕在头下凉入梦,窗外蝈蝈声声叫,大享“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之清福,唐代消暑“凉屋”,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竹编的圆柱形的竹夫人,中空,夏日夜里抱着睡觉,不亦快哉。清代,宫廷里已有金属制作的手摇风扇、发条风扇、拉绳风扇,带来凉风习习。竹衣,由微细竹管编成,穿在身上透气隔汗两相宜,马连良曾有两件竹衣。夏月,心静自然凉,溽暑的养生心静很重要。白居易《消暑》句,“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唐代已经有冰淇淋,将“酥”(奶油)加热到近乎融化柔软,向盘子里滴淋,一边淋一边制作出山的造型,酥山下层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最后放到冰窖里冷冻。在宋、元代这种冰淇淋相当流行。宋代的东京城“六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冰雪凉冰雪、荔枝膏……夏日夜市,还有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水晶皂儿、冰雪冷圆子、黄冷团子等。宋人夏天吃的冷饮真多呀。南宋临安城的夏天有豆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香薷饮、紫苏饮、杏酥饮、乳糖真雪等“凉水”卖,其实都是冷饮。宋代的刨冰叫“蜜沙水”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同现在的刨冰差不多。南宋杨万里诗,“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老上海人一杯冰冻酸梅汤下肚,从头凉爽到脚底。酸梅又称乌梅,《本草纲目》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乌梅汤原是治消渴病的一款中药,出自明代方贤著《奇效良方》。溥仪的老师朱益藩对北京信远斋的蜜果脯和酸梅汤非常欣赏,曾题写“信远斋蜜果店”匾额,旧时,信远斋的酸梅汤存放在大肚青花瓷坛内,瓷坛周围冰镇着,瓷坛和冰放在木箱里。酸梅汤由北京传到上海,最出名的是 “郑福斋”食品店,这是由京剧艺人郑法祥、王瑞林等四人合伙经营,当初开设在上海共舞台的东邻,经营蜜饯、茯苓饼、山楂糕,绿豆糕、冰糖葫芦、羊肝羹,味道好极了。老上海人讲,一块绿豆糕,一杯酸梅汤,一片平湖黄瓤西瓜是夏日消暑黄金搭档。(杨忠明)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