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说到这段历史,马上会联想到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那首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和气壮山河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巴老在病中听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他与妻子萧珊的书信集——《家书》。读完五十年代初的近百封两地书时,我知道了他两度赴朝体验生活的经历,《英雄儿女》原作《团圆》的由来在脑中也随之清晰了起来……
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同萧珊商量后答应了。不久,以巴金为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身着军装,乘上军列,跨过鸭绿江,来到硝烟弥漫的朝鲜。创作组中,除巴金和作家黄谷柳外,年龄均在40岁以下。为能多收集素材,巴金采取“少休息,多跑路”办法,与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穿插于封锁线之间。一次,大雨灌进他住的防空洞,当听说部队首长要上前沿阵地视察,他不顾漫到床沿的大水,叫上作家魏巍就走。雨水打湿了眼镜,因走得太急,路又不熟,过交通沟时,脚一滑,重重地摔进沟底,到前沿高地时他已成了“泥人”。
给巴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某团六连的采访。六连在拉锯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冲上阵地,此刻全连只剩他与通讯员两人了,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赵先友边扫射,边通过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请求炮击阵地。须臾,他呼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最终,阵地被夺了回来。赵先友却牺牲了。战后,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事迹。多年后,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写信请巴老为烈士塑像题词时,巴老用颤抖的手题下:“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
1961年,巴金在杭州花港招待所创作完成了短篇小说《团圆》,同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文艺界领导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夏衍请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九十年代初,在与巴老闲聊时,我问他改编的作者是谁?巴老说,武兆堤和傅钟将军的秘书毛峰,他参加过抗美援朝。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好评如潮。没过多久,周总理在给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代)刘白羽电话中说:“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这事,你跟总政商量一下。请巴金带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1994年末,“王成”、“王芳”受作协之邀,到上海为《团圆》作朗诵表演。“兄妹”分别已有三十年,因巴老作品再次相会,本是一喜,此时又听到医院同意他俩探望巴老,那就喜上加喜了。
12月24日,我陪他俩来到病房。巴老虽重病卧床,但听到自己笔下的“王成”、“王芳”来看望,他戴上多时未戴的眼镜,想仔细瞧瞧从银幕上走来的这对“英雄儿女”。
进门后,刘世龙、刘尚娴分别握住巴老的手,俯身说:“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刘世龙还在巴老耳边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巴老听了连连点头说:“你们的表演我看过。我在朝鲜看到志愿军英勇作战,很感动,但没把作品写好。”说完,他抬手接过“兄妹”俩的新年贺卡边翻看边说:“今天我身体不好,等身体好了,一定给你们送书。”刘尚娴说:“巴老,上海作协已把您的《随想录》送给我们了,我们一定好好读您的书。”
当听到巴老的小说几乎影响他俩一生时,我想起导演张艺谋的一句话“文学驮着电影走”。他形象地说出了是文学为电影提供了良好基础的道理。电影《英雄儿女》历久弥新,成了无人不晓的经典之作,它的艺术规律也在其中了。(陆正伟)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