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林风眠的6件孤品佳作亮相西泠春拍,杭州是他一生的羁绊

2020-08-06

1991年8月12日,92岁的林风眠先生在香港病逝,临终之际留下绝笔:我想回家,要回杭州。其实,林风眠并非杭州人,他的家乡在广东,但杭州,注定是他一生的羁绊——在西子湖畔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度过的10年,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光。

今年是林风眠诞辰120周年,昨天,他以特殊的方式“回”到了杭州。在西泠印社2020年春季拍卖预展上,代表他一生中3个重要时期的6件罕见作品吸引了不少藏家,有人忍不住惊叹:“市场上最罕见、最带感的林风眠作品出现了。”

6件作品折射“艺术人生”

因无参考而无底价拍卖

此次西泠春拍推出的“风在起时——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特别专题”,包含6件林氏孤品佳作,5件有明确纪年。最早一件《大师图》画于1919年其留学前夕,钤印著录于林氏早年印谱;《集义图》《群雀》为罕见的绢本彩墨,创作时间为1929年、1932年其在杭州初任校长期间,落“西湖”款;《青松万年》《灵山仙居》这两件作于1939年战时途经香港。

林风眠(1900-1991) 集义图 绢本 彩墨

这组画作蕴含了画家的成长经历,折射出画家从出国学习前的细致认真,到担当大任的浑然天成,再到身处历史漩涡的“高山流水”。那份笔下的中西合璧、洋为中用和自信磅礴,让观者都屏气凝神,流连不去,也可见林氏画风对弟子和现当代中国美术的深远影响。从林风眠作品收藏的角度,此一时期的画作具有稀缺性、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为这组作品的稀缺性,在市场上并没有同级别的林风眠作品可以提供参考价,所以西泠拍卖最终决定6件作品都将进行无底价拍卖。

惊现“西阳山人”款和自刻印

《大师图》佐证其写实功底

创作于1919年的《大师图》,题“为宝初叔祖大雅正”,落款凤鸣是林风眠早年的字。此时他还没到过巴黎,没吃过面包,西阳山人的号跟梅州西阳阁公岭有关。画上钤方形朱文印“肖愚”、异形白文印“西阳山人”。

林风眠(1900-1991)大师图 纸本 彩墨

李金发创办的《美育》杂志,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林风眠早年印谱。根据杂志期号和图片说明推算,这批印章是林风眠在梅州中学时期留下的。其中即包含《大师图》上的“西阳山人”和“肖愚”两个印章。西泠拍卖油画雕塑部的彭俊怡告诉记者,“这两个印章以前只在印谱上见过,这是第一次在实画中出现。”

林风眠此时期书法墨迹极少,《大师图》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这些画用了传统的国画技法,狮子的毛发画得非常细腻精致,跟我们后期看到的林风眠作品是不一样的。此前,很多人会怀疑林风眠的写实功底,但是这件作品佐证了他的传统写实功底是非常好的。

在杭度过辉煌十年

落“西湖”款作品稀少

上世纪20年代,28岁的林风眠留法归来,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首任校长,确立“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理念。这十年,是林风眠一生最辉煌的时光。

这一时期,他的油画名作表达着很强的人道主义精神,相比之下,彩墨创作倒没有过重的思想压力,画面情趣与高超的技法相得益彰。《集义图》《群雀》就是在那个时代创作的,显著的标志是落“西湖”款。彭俊怡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林风眠落‘西湖’款的作品不超过一只手。”

林风眠(1900-1991)群雀 绢本 彩墨

而绢本也仅见于此年代。绢是渗透了民族文化意蕴的媒材,经纬交织形成立体感,具有凹凸纹理,与笔触形成微妙有趣的材质美感。林风眠在绢上作彩墨大写意,用色大胆,一反秀雅工谨,形成丰富的表现力。这多少彰显出民国艺术的时代风貌,也是符合大时代下艺术创作者的状态的,当时或许并不需要那种秀雅和工谨。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