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元青花的几大特征,细说藏家都不知道的知识盲区
青花瓷器最开始萌生于唐,但由于其胎质疏松,瓷化程度比较低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也就是我们说的唐青花,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青花瓷。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了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算是青花瓷器创烧成功。
可以说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造型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
但是由于元青花的市场已经越来越高,仿品也出现的越来越多,关于元青花的鉴定就非常有必要的了,当然关于元青花的鉴定也一直是最为争端多样的,困扰收藏界多年的重大话题。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元青花的鉴定特征,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叁玖,贰贰壹玖,叁伍伍壹不成交无任何前期费用。由于元青花青料的特殊性,而后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沉淀以及物理变化,这些都是现代无法仿制出来的。
要知道世间万物生都有规律,有成熟便会有老化,这便是自然规律,无法逆转。古陶瓷虽然老,可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也会有老化痕迹的以及老化规律。如果掌握了老化的规律痕迹,就能很客观的找出无法复刻的依据来。所以今天我们便来谈谈元青花要如何去鉴定。
元 青花缠枝孔雀牡丹纹梅瓶
在鉴别时,除了对器物常规的胎土、釉面、画工、纹饰、器足、手头,以及正常磨损和使用痕迹的辨别,还不能忘记对高仿品制作进展的信息重视和研究,尤其是对用特殊手段制作的高仿品欺骗性加以防备,要了解到真实的仿造信息不可忽视。我们首先来认识元青花的胎土特征。
一,胎土
元青花胎土采用的是麻仓土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作而成,掺杂麻仓土烧成的瓷胎,皎白度高,微带青灰。跟着烧成温度不同,成温越高的白度高,青灰色阶小,成温低一些的稍差,青灰色阶侧重。胎土特点是胎质坚实,胎色较白,略微泛灰。而有了解的藏友便知道麻仓土瓷化后呈米粉白色,非纯白,也就是我们俗称糯米胎,用手摸之像糯米粉一样的胎,腻腻的,且没有缝隙,就是糯米胎的特点。能明肉眼看到颗粒,以及有许多扁形气孔,象发酵的面团破面(手工拉坯造成的)。
糯米胎
二,釉面
元青花瓷器釉面白中闪青,质感肥润灵动,它不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釉。可能是因为受当时釉料制备与工艺技术水平的局限,釉面会带有砂粒、漏釉、鬃眼及黑斑等一些瑕疵与缺陷。元青花釉面在自然光下用放大镜可看到雾状的薄膜,暂且将其称之为老化层,这种自然的老化现象越清洗越清晰,是不可仿制的。
雾状的薄膜
三,钴料
元代青花瓷所用青料有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种,并且绝大多数为进口青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麻离青。这个青料的特点主要是青花发色有些晕散、有些深,最深的地方与“黑色”接近,叫做“铁锈斑”,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都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侧光看器物釉面青料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俗称吃胎的现象。凡是早期青花瓷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或深或浅都有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这一自然特点仿品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图案则没有凹陷下沉的现象,用手抚摸或侧光看也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而且具有往釉上飘浮的特点。见下图元青花发色。
苏麻离青的特点
四,底足
多数元青花的底部不施釉,即砂底或称糙底,圈足内常见沾砂现象,大罐类器物底部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或釉斑,釉斑周围有一圈深浅不一的火石红色。元青花有些器物足端外墙似乎被斜削一刀, 足底端朝外露出“一圈砂胎”
五,纹饰
纹饰这方面是很多藏友们会忽略的,其实纹饰是很好的一个鉴别特征,所以一些人物故事的纹饰价值都是比较高的,元青花瓷器画工都是较精致细腻的,人物形象多高大清秀,细节部分描绘精细生动,并且多为宋朝汉人装束。飘逸闲致仰莲纹则是元青花较为常见的辅纹,都是不相连的,而相连的则可以判为明代。
元青花中牡丹纹兼用于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枝茎互相缠绕呈连续波线。花朵硕大,姿态艳丽,以细小连弧勾勒花瓣的顶端,青料填涂,瓣边留白。有的则花心留白,呈花瓣状
六,气泡
元青花瓷器釉面的气泡可以分两处,一是在青料分布处是明亮的小气泡,偶有大的气泡存在,而在无青料处(即无色处)没有气泡特征,这一特征也是独有特征。
青料处气泡的锈迹
青料处明亮的小气泡,而无青料处无气泡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感谢各位看官,喜欢的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如果喜欢关于更多的文物收藏鉴定知识,可以搜索话天下说收藏,我是喜欢文物,爱好收藏,中意古玩的话天下说收藏,下期再见。若问笔者何处寻,百度搜索笔者名——话天下说收藏。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