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成都汉服生态观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020-08-06

新华网成都8月6日电 近年来,穿汉服已在年轻人中形成一股风潮。在成都的公园景区、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他们束发盘髻,衣袂翩翩。汉服爱好者之间喜欢互称“同袍”,他们将穿着汉服作为与传统文化直接对话的渠道,逐渐积累起一种文化认同。现在,汉服不仅是“同袍”圈子里的关键词,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

华服里青年聚落位于成都市浆洗街,一群汉服爱好者正在这里制作和果子。“不少人觉得和果子是日本的点心。其实它的历史朝代最远能追溯到唐朝,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华服里青年聚落负责人、四川汉服协会执行会长施倩介绍,该聚落所在地曾经是一个废弃的敬老院,武侯区政府免费将场地借给四川汉服协会开展活动,为辖区内喜欢传统文化的青年人搭建交流平台。汉服文化传承与汉服产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参与和扶持,推进汉服设计制作、租售租赁、表演体验及衍生品创意设计互相融合。

除了和果子制作,华服里还开设了评书曲艺、茶艺、汉乐、汉舞等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小组,并免费向市民开放,让人们可以近距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华服里还设立了“无衣衣库”,名字取自“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里面有上百套汉服可供市民免费体验。

画粉顺着曲尺勾勒出流畅的轮廓,裁缝剪飞舞之间一件薄纱外罩雏形初见。成都东门一栋写字楼里藏着一间汉服设计工作室,52岁的裁缝谢国定正在为客人定制的汉服打版。

“做衣服30多年了,汉服是从2007年开始的。之前一直做时装、套装、旗袍之类。后来机缘巧合下为春熙路附近的一家京剧剧团做戏服。”做戏服,就要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久而久之,谢国定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了兴趣。

“十多年前,穿汉服的人还比较少,有订单也大部分是代工。现在的人都很追求个性,高端定制的汉服也越来越多了。”谢国定说,现在自己的女儿和孙女都会穿他做的汉服。图为谢国定与顾客商讨衣服细节。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展现着绚丽多彩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数据显示,因汉服商家数量、汉服购买力、汉服产业总产值名列前茅,成都被称为全国“汉服第一城”。在繁华商圈春熙路附近就有个“汉服一条街”,直营店、代理店、租赁店应有尽有。去年初刚“入坑”汉服的韩玲是这里的常客。

韩玲认为,汉服“出圈”,短视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一直很喜欢汉服,但是没有勇气穿,直到我在抖音上看到很多人日常都穿着汉服。我就不害怕了。”她说。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数据调查、用户画像及前景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8年全国汉服爱好者数量达到204.2万人,同比增长72.9%。

汉服的火热,也带动了周边产业链的提档升级。“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些非遗技艺只是为了保护技术,没有和市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将非遗与汉服文化相结合,创建了一些融入银花丝技艺的汉饰品牌。”施倩说。图为汉服爱好者制作银花丝首饰。

施倩认为,国外的知名首饰品牌擅长在产品中注入文化,用文化来提升品牌价值。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融合到饰品之中,打造自己有竞争力的汉饰品牌。图为汉服爱好者制作银花丝吊坠。

汉服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汉服模特。25岁的华琰最近刚辞去工作,当上了全职的汉服模特。“主要工作和淘宝模特差不多,会有部分演员的工作,像广告、短视频等,流量很高的话,还有展会嘉宾,短剧拍摄之类。”他认为,现在人们对汉服的接受度提高与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有关系,“民族自豪感的增强对汉服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助力。”图为工作中的华琰。

天府芙蓉园是一座位于成都武侯区的“城市森林公园”,因为拥有众多花卉植物和原生态树林,环境优美,成为许多汉服爱好者取景拍照的聚集地。图为在天府芙蓉园拍摄外景的汉服模特。

在华西坝拍摄外景的汉服模特。

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中提到,从大众对于汉服的文化传播效果的理解来看,近半数的人觉得汉服对传播中华文化是有一定的影响的。2019年12月,首届三国文化国际汉服节在成都武侯区望江楼公园举行,三国文化+传统汉服的联手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使武侯区多了一张汉服名片,吸引众多“同袍”相邀同游。

锦里古街上的汉服姑娘。

汉服爱好者们走在歌曲《成都》中所唱的“玉林路”上。飞扬的裙裾撞上路边小店的烟火气,没有半分“穿越”之感。

现在,汉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同袍”衣柜里的常服。以前小圈子聚会才会出场的汉服,现在穿着全套逛街也不会引来异样眼光。他们认为,现在汉服热潮方兴未艾,是社会包容度、文化自信的一个外在表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摄影/新华网曹鹏 文字/新华网吴晓)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