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人家,为什么进门却是一堵墙?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古诗里有这么一种意向,叫做照壁,上头有青灯佛影,月下暗竹,词人幽寂之时唯有照壁上绰绰点影相伴,便提笔不尽悲怆照壁诗犹存了。古句精绝,生于文豪幻想,而这“照壁”,离了诗人寂寞,其实只是一堵墙。
门前照壁
在北京的四合院,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传统,入门即为墙,堆砌考究,雕饰精美,或题诗,或雕花。这面墙,便是诗文里的照壁,也叫影壁,古时谓之萧墙,便是“祸起萧墙”之处。
影壁是庭院之始,访客行人第一眼看见便是这面墙,这萧墙便是一户气势所在,象征门面,故而大多做工精美,姿态各异。影壁基本分为五种,最常见的是独立影壁。
独立影壁的形态像房屋,下部设须弥座,顶部是瓦片分明的半边飞檐,也叫“墙帽”,墙体的中心部分大多由45度斜放的方砖堆砌而成,谓之“影壁心”。
这是影壁的主体,需磨砖对缝,整齐干净,贫苦人家便是一堵白墙,顶多一个福字,富贵客便多花样,混枭,连珠备齐,中心处的方砖上雕刻钩子莲、凤凰牡丹之类的吉祥花和岔角,装嵌着福寿字的砖匾,通体精美富贵,颇具讲究。
也有省去房顶和须弥座,整面影壁为砖雕的一幅画面,叫做一字影壁,也有影壁分一主二从,两面从影壁内折包围大门,叫做八字影壁。
再心思精巧一些,有撇山影壁,将大门向内退2至3米,与门外两面外折的影壁构成一个反八字,未入门有风景,颇具匠心,也有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雕凿纹理,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的,名为座山影壁。
影壁与朱红门楣呼应,烘云托月,辟祸祈福,是重中之重,小到市井人家,大到贵戚皇宫,基本都立着影壁,我国最珍贵的莫过于明,清皇家的“九龙壁”,通体琉璃,九龙翱翔,皇家气派,至今仍有留存。
照壁的作用
萧墙在古时不分贫贱,家家户户多会建,哪怕在如今,大多住宅里也多在入门处建一面屏风。这便是如今的照壁形态。照壁兴起于明清,是当年晋商文化的产物,其最早的兴盛起因很简单,就是昭示财富。大小商贾最注重门面,门前砌筑,门内照壁,都是颜面所在,重中之重。
当年的晋商大院,各色的照壁恢弘煊赫,气势威威,砖石,琉璃,金银,明珠,极尽堆簇,那照壁便是一户财富的体现,许多商贾在修建时都要求工匠将精力主要放在照壁上。在此后,照壁传到千家万户,也逐渐丰富了内涵。
照壁作用很多,首先自然是美观作用。内宅杂物等掩于照壁之后,来访者入户便是花鸟祥和,福气满堂,宅邸的气势也可见一斑。
许多大户人家在照壁前装饰花台,花木葱郁,加以盆景点缀。花苑婷婷相掩映,其后便是水榭亭台,这一面照壁,于整个宅邸布局而言,算是点睛,亦是一户人家敢于外人道的恢弘。
影者,应也,迎也;壁者,避也。所谓院内需隐,院外需避,这便是影壁风水学上的讲究。我国人文素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这一堵墙,能阻止外头纷扰事进入家里,也使家内之事外人不可窥视,取一个“避世”之意。影壁之内,自成一方天地,纷乱争斗,墙外而已。
古人迷信,觉得家中动乱往往由小鬼作祟,而影壁在外,小鬼不入户,煞气聚于外,孤魂野鬼进入家门,看到照壁上自己的影子便会落荒而逃。阴私邪祟阻拦在外,以保家宅安宁,且照壁能缓冲气流,阻止风直接吹入室内,还能凝聚财气、人气,使气运不外泄,是门户祥和,世代平安的祈愿。
过去北京人邻里相访,喜欢在照壁前示意一声以示尊敬,这算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影壁阻拦不速之客,对带笑的客人便只是一个奉迎,来者访客,祥瑞相迎,这便是“迎”壁。
照壁上多有四字题字,在白族发现的照壁,就有 “清白传家”、“吉祥之家”等家规。这是先祖训导立于门前,往来者扪心自省,修养品行,才能长久传家。
影壁之内便是门户,砖石所累,附着寄托,便真的有了保家卫户之能,阴邪不入,平安顺遂,门外石狮,檐上脊兽,石头是死物,是人的祈愿送予它们意义。而家户平安,那便是人心所求了。
照壁的传说
在民间故事里,影壁的建造者是河南社的巧手工匠——王得财,相传这位王得财是一位孝子,且手艺高超,百里扬名,家家请他盖房子都要好生招待,酒肉供奉。
但这位能工巧匠为一位姓赵的富贵人家盖房子时遭了冷遇,顿顿不见酒肉荤腥,心生怨怼之下,在主人家房屋脊缝里放个手推小车的泥巴人,这泥巴人推车朝外,是漏财之意,王得才见人小气,便索性咒主人家钱财流失。
在房屋完工后,赵户人家结了工钱,却又拿出一个坛子,密封着几十个鸡腿,让王得才拿回家给母亲吃。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王得才羞愧之余,也不大好意思将小人拿出细思之下,提议拿剩下的砖块在门口垒一面墙,认为影壁墙一立,推车的小人便被拦在屋里,可使钱财不外漏,于是使尽浑身手艺,建了一面精美的影壁墙。
这故事也是安定的,带了以和为贵的顺遂祈愿,照壁自此入了万家,人们修建照壁,也是为了求一份安康。照壁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其演化千年至今,就成了屏风,如今,年石头墙已不存在与大部分人家的居所,但入门处总会建一个屏风类的“格挡”,厅堂格局隐于格挡后。
如今的“影壁”大多是美观为主,阻拦的也基本不是邪祟,而是风与光,但人们希望家庭和睦的愿望却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