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在乌衣巷写下千古名句,清代诗人写诗反驳,高下立判
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畔,是古代最负盛名的一条巷子。
关于它的名字由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源自一个名为“王谢”的金陵人,他以出海捕鱼为业,有一次他的渔船误入了乌衣国,他在此处娶妻生子,后来不知何故又独自返回家乡,为了怀念在乌衣国的那段岁月,他将所住的巷子改名为“乌衣巷”。
第二:和三国时期的孙吴有关,当时吴国的军队曾驻扎于此,士兵们多着乌衣,故有此名。
第三:东晋时期最鼎盛的两个家族王氏和谢氏的宅第就建于此处,两族的子弟为了显示身份的尊贵,常着乌衣,便有了“乌衣巷”之称。
第一种说法曾被记载于《六朝事迹编类》中,第二种说法有历史依据,而更为后世所接受的是第三种说法。
这大概和刘禹锡在乌衣巷所写的千古名句有关。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是中唐和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人称“诗豪”。
和苏轼一样,他的诗歌风格开阔疏朗、豁达豪放,给人以前进的力量。
他还擅长写咏史怀古诗,《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这首《乌衣巷》便是《金陵五题》之一,短短四句便写尽了人世的繁华和沧桑,引人深思。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为后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乌衣巷附近有秦淮河、夫子庙、桃叶渡,诗人为何偏偏选择了朱雀桥?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朱雀桥”和“乌衣巷”在对仗上更工整,也更具有美感;
第二朱雀桥上所雕刻的朱雀重楼正是曾经谢氏家族领军人物谢安的住处,从历史渊源上来说,朱雀桥和乌衣巷也更契合。
朱雀桥边野草丛生,乌衣巷沐浴在夕阳的残照中。
“野草”和“夕阳”,一荒芜,一萧瑟,使整个画面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截取了一个典型的画面,将人世的沧桑变化,物是人非写到了极致。
曾经只栖息于王谢贵族的燕子,如今也不得不落在了寻常百姓的家中。
为什么一定是燕子,而不是其它的,比如黄莺、大雁呢?
因为古代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燕子不入苦寒门”。
昔日王谢家族繁华昌盛,车马喧闹,门庭若市,可是如今已是百年过去,王谢家族已日渐没落,乌衣巷也不复当年繁华。
诗人仅仅抓住燕子这一特殊意象,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一种沧海桑田、人世无常的感慨。
通俗的语言,寻常的意象,却道出了人世间最深刻的含义,这便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然而到了清朝,却有学者反用其意,写下了另一首诗。
此名为《叹燕》,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小说家陈忱,他在诗中是这样写的“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
刘禹锡在《乌衣巷》中以燕子来描绘人世的变迁,寄托兴亡之感;而陈忱这里更残酷,以“燕子”来突出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境。
很明显,在这两首诗的较量中,刘禹锡完胜,除了他本身名气比陈忱大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刘禹锡这首诗描写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景象,繁华与落幕,兴盛与衰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它对引导人们思考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
而陈忱诗中描写的只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景象,很难引发读者的共鸣。
从这一点上来说,两首诗高下立判。
不知你更喜欢刘禹锡的《乌衣巷》?还是陈忱的《叹燕》?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