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动》,是一次对中国式宗族的“胸透”
《破冰行动》起底中国式宗族
近日《破冰行动》凭借着大尺度的事件真实性,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据悉《破冰行动》是根据2013年发生在广东的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真实事件改编的。剧中最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并不是枪林弹雨,或者各种制毒贩毒的场面,而是一个两万人、好几千个家庭的塔寨村拥有铜墙铁壁般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就是由祠堂文化的宗族观念、宗族血统组成。
电视剧一开场就给观众展示了剑拔弩张紧张场面:村民敢手持器械围攻进村缉毒的警察,甚至敢当着缉毒警的面公然销毁毒品,而村主任林耀东(王劲松饰)就像一尊土皇帝。一整套严密的血缘家族势力,还有尊卑关系跃然荧幕上。
(《破冰行动》祠堂开宗堂剧照)
在《破冰行动》的热播推波助澜下,宗祠文化无疑挑起了大家对中国式宗族的好奇心,尤其剧中大部分拍摄地点均在广东的广州、佛山、中山等地区。
而佛山作为四大古镇之一且岭南文化凸显,祠堂文化更是岭南文化其中独具特色的内容。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氏族篇记载,佛山曾有祠堂372座,多数为清朝修建。另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有祠堂类不可移动文物637处,其中高明102处,禅城60处,南海162处,顺德229处,三水84处。
祠堂,在佛山是一个宗族的精神家园,佛山亦是一座有祠堂情结的古镇城市。
祠堂遍布,青砖黛瓦间藏数百年历史
青砖黛瓦,故景如旧,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孤窗漏影,砖瓦纵横,如诗如画,如痴如梦,蕴藏着别样的宗祠文化和历史过往。
佛山五区各地的宗祠文化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而其中顺德地区的宗祠文化也是最为盛重。根据《顺德县志》中的记载说:顺德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辄数万金。其大小宗祠为堂构,千人之族,小姓单家,祠也数所。
佛山地区民间宗祠文化的宗族思想极为浓厚。明清时期,宗族文化愈加彰显,宗族已成为乡村聚落的基本单元,而祠堂就是这种制度的象征。不同时期的祠堂,也风格迥异,较为明显的是明清两代。
明代祠堂大多为木架构,灰砂蚝壳墙,莲花斗拱托顶,有悬山顶也有局部歇山顶,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
(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
而清代则多以花岗石和黑木为柱,水磨大青砖为墙,花岗石阶,硬山顶。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沙滘陈氏大宗祠和杏坛苏式大宗祠。
(沙滘陈氏大宗祠)
在佛山不难看到规模较大的祠堂,在老城区就能看到的目前最大规模的祠堂——兆祥黄公祠。这座祠堂1920年建成,是为纪念佛山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创始人黄大年而建。祠堂面宽31.4米,进深达67.6米,占地面积2061平方米。建筑气魄宏大,设计做工精巧,庭堂宽敞明亮,木雕、砖雕、灰塑等建筑装饰题材丰富,是岭南祠堂建筑佳作。
(兆祥黄公祠)
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
一砖一瓦,沉淀宗族温情故事
一座祠堂就是一部家族史,是古生态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国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祠堂就以民间自治或宗族自治形式,填补了统治者地方管理的部分空间,充当了以治卫道的阵地。
受儒家文化影响,各祠堂以“仁、义、礼、智、信”等教化族人和后代;到宋朝时,理学鼻祖周敦颐莅汝治县四载,大力发展教育,弘扬理学,佛山大多祠堂以“圣贤过化之地”自勉,许多祠堂因此把“忠、孝、廉、节”书于大门两侧或大堂上。尊儒崇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佛山人。祠堂,犹如一扇历史之窗,透过它,你可以看到一个宗族强大的生命力、原创力和再生力。
例如在2012年10 月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祠堂祭祖(平地黄氏冬祭)”就体现了宗祠文化对传统孝德文明的深远影响。
“祠堂祭祖(平地黄氏冬祭)”在每年冬至日举行,南海区平地村 60 岁以上的老人都会穿上古装,在黄氏大宗祠内向黄氏的大祖宗德政公进行隆重而传统的拜祭仪式。仪式包括响锣、上香、读祭文、全体父老三叩首、化宝化祭文、敬茶、奠酒、全体子孙向祖先三鞠躬行礼、礼成鸣炮以及合影留念。同时过程中会由德高望重之长者宣读祭文,祭文内容主要是缅怀先祖之功德,更为勉励后辈发愤图强,和睦相处,尊老敬老,齐心合力,建设美好家园。
(祠堂祭祖上,长者宣读祭文)
珠三角地区有一句脍炙人口的粤语俗话“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说的就是共拜祭共分享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的愉悦与恩泽。以及体现了在宗祠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孝德文明的进步与传承,同时也体现了时代赋予民间文化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祭祖现场的龙狮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加强,佛山各区的宗祠古建筑也在政府、当地人们的努力下得以良好的保护。
祠堂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仁义”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教化我们讲仁义,行仁义,做一个“腰板挺得直”的人。通过对祠堂文化的了解,我们得以感受一个家族发展历程继而了解整个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沧桑巨变,感受到来自远古的传统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