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却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2020-08-13

在最受人类欢迎的纪念数字中,100就算排不上第一,大概也能高居前三。100小时、100天、一个世纪,用来为人生或世界的某种改变划下刻度,除了方便计算和记忆,也具有由十进制带来的“圆满”意味。

在豆瓣,就有“100天疏松计划”小组,通过完成100天的特定计划,以“追求稳定持续的微小进步”。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和意外变故,也容许情绪与状态的起伏变化,只要能坚持下来,完成100天的累计,就算是实现了目标。当然,完成后值得一份小小的物质奖励。

这样难度适中且容易获得满足感的日常规划相当受欢迎。于是,不仅在豆瓣,各种社交平台其实都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flag:100天早起计划、100天运动计划、100天不乱买衣服/鞋包/彩妆计划等等。有的挑战得以顺利完成,有的则在半途上就悄悄中止,而且再也没有重新开始……

要想flag不倒,通过日记或手账记录任务完成状况,并在社交平台上打卡,就不失为一种维持动力的好办法:他人的关注与反馈,无形之中提供了监督;要是中途放弃,好像是会有那么一点点丢脸……于是,正向反馈的激励与半途而废的羞愧感,便共同发挥了推进计划完成的作用。

各种个性化的百日任务里,阅读计划出现的频率算是相当高了。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习惯,要想恢复对书本连贯阅读的热情与专注,确实需要执行一些自我训练。这种时候,突然就理解了小学老师为什么热衷布置读后感和摘抄作业——不记一下怎么知道你读了!

当然,对于早已脱离了小学生身份的读者(如果是20年才升了一年级的柯南又另当别论),自然不需要一板一眼地写下“今天我读了XXX,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XXX这个深刻的道理”。摘录一句机智妙语,简叙某处故事情节触发的随想,甚至是吐槽作者的无趣沉闷或中二病,都算是为今天的阅读印下自己的记忆符号。

在新作《书卷多情》中,俞敏洪就分享了他的100天阅读挑战。

有效的英语学习法

《书卷多情》展示的100天挑战,源自2019年新东方内部策划的一场名为“百日行动派”的活动。

这项活动旨在鼓励学员们通过100天坚持完成某件事,培养和提高自律的心态与习惯。

因此,在书中,作者为大众做出了颇具新东方特色的示范。

这本书的结构简洁易懂,100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分析了100句从作者喜爱的书籍、电影中摘录的英语句子,按照选材来源和内容分为五个章节。

每一篇分为两个部分。作者按“原句——翻译——语句解析”的顺序总结了句子中特殊的英语词汇和语法;随后为我们带来了句子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半百人生的经验和思考。

按照《书卷多情》学英语跟培养阅读习惯两项计划合二为一,节约了一半时间,不禁有一种赚到了的喜悦感。

事实上,对于外文著作,尤其是文学作品而言,阅读母语译作固然也能领略其趣味,一些精到的译文甚至还在不破坏原作本意的同时展现出本土语言的独特魅力,但毕竟,原文写作的妙处在翻译中多少会有所缺失。

尤其对于诗歌作品来说,韵律和节奏是诗歌欣赏的重要部分,而翻译几乎不可能做到以另一种语言完全复刻其韵味。

因而,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译作与原著对照,或直接阅读原作,也许能够获得更好的阅读外文的体验。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对外文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对此,作者就自陈道:“一直以来,我都很偏爱在看书时画出那些能让我感动,或者让我为之一振的句子。在我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收集和背诵些好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但让我更好地掌握单词搭配,抑或积累一些特别的用法,更是成为日后给我力量的源泉。”

世界观与人性的共鸣

阅读原本是相当私人的事。正如毛姆所言,“对读者来说,唯有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即便全世界没有人认同你的看法,也全然没有关系,因为你的观点只对你受用。……读者与书,就像是神秘主义者与上帝一样,它们的关系是自由而私密的。” 阅读带来的乐趣既自由又方便,“养成读书的习惯便是为自己建了一个避难所”。

不过,也确实有一些书籍,能够唤起人们的普遍共鸣。作为人间观察狂热爱好者兼顶级选手,毛姆在应《星期六晚邮报》邀请为读者开列书单时就提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真正的不朽杰作往往是那些洞悉人性并能带来愉悦的作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