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党在这里诞生,上海的红色弄堂里藏着多少秘密

Image 2020-08-14

党的诞生地上海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年上海书展,一批发掘上海红色历史的新书与读者见面。昨天(13日)上午,《党在这里诞生——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遗址调查记录》首发式开始前,46岁的何女士匆匆赶到中央舞台读者区,在展位买下两本新书。“一本是我的表哥托我买的,他就住在渔阳里附近,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了。我也想多了解这段历史,所以买两本。”

《党在这里诞生——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遗址调查记录》由上海档案馆编纂,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书中精选15组档案文献、27件珍贵图片,集中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筹建革命历史纪念馆过程中,上海有关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团中央机关旧址等革命遗址的调查考证、修缮恢复的档案记录。书中包含勘察中共二大会址、劳动组合书记部原址、毛泽东旧居等24处革命旧址过程中拍摄留下的珍贵照片,还收录了李达、陈潭秋等部分中共一大亲历者的回忆文章。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环龙路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编辑部(今南昌路100弄2号)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是全国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共中央机关的长期驻扎地。以中共一大会址和众多其他革命旧址遗址为代表的城市地标,是留给世人的重要党史见证和宝贵财富。上海市档案局局局长、上海市档案馆馆长徐未晚介绍,《党在这里诞生——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遗址调查记录》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一大会址的调查考证、勘察确认、修缮恢复原貌的档案文件,以及对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渔阳里六号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国一大部分代表的住宿地博文女校、毛泽东1920年寓所旧址等的调查、复原工作报告等。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说,上海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上海市档案馆以馆藏档案为基础,通过严谨的学术编排,使得这本书融会址勘察、当事人访谈、回忆录、珍贵图片等内容为一体,多侧面、多角度展现了建党早期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主题出版物中的亮点。

“我们党为什么选择上海的弄堂作为重要的活动场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书《红色弄堂》在书展特别活动“四史教育”七天七讲上亮相。面对读者的发问,该书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编审张晓栋说,“上海的弄堂曾经住着大量人口,为革命者的活动提供了掩护。另外,弄堂四通八达,以《红色弄堂》里的永安里为例,它在四川北路上有三个弄堂,在多伦路上还有四个,可以说弄堂之于上海,就如同血管之于人体。”

《红色弄堂》选取了上海的35条弄堂详细介绍,这些弄堂都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的旧址或遗址,其中一部分已经成为纪念馆对公众开放,也有一部分仍是普通民居,另有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已不存在。在介绍每一地址发生的革命活动的同时,书中也阐述了每条弄堂的存在年代、人文地理环境等,力图再现历史现场。

除了实地走访调查,张晓栋在《红色弄堂》中结合文献考证,让弄堂串起的“红色地图”更完整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辅德里为例,1922年7月,陆续有人进入辅德里625号,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此前,李达和王会悟夫妇在这里住了一年,对环境了如指掌,负责中共二大会务安排的李达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家选作会址。张晓栋在书中写道:上海的门牌号,一般采用马路名加连续编号的方式编排,以外滩天文信号台为原点,从小到大向四周作散状线扩散。但也有不少地方不用马路名,这种情况越近郊区就越多。“辅德里当时属于新开发的地方,公共租界工部局当时就没有用这一方式为其编号。”

“希望通过对每条弄堂存在年代、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的详细介绍,让读者深入其境,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明白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的历史原因。”张晓栋说。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