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遗存——浙江乱弹
乱弹·印象
乱弹,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接驾时,地方官为便于上奏,将各地方剧种混在一起而演变的,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在表演上具有粗犷、激昂、纯朴的风格,其武打动作吸收了民间武术并加以美化。
台州乱弹是台州唯一的地方剧种
浦江乱弹又名金华乱弹,起源于南宋末年,形成于明代中叶,流行于浦江、临安、建德、桐庐一带和婺、衢、处、温、台诸州及江西、福建等地,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中国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乱弹·艺术特点
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
台州乱弹在央视“青年春晚”上的不俗表现
其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别具特色。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的分别,文场分丝竹管弦乐曲和唢呐曲两类,武场分闹台锣鼓和表演锣鼓两类。
台州乱弹的脚色行当分“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包括生、旦、净、丑,“下四脚”包括外、贴、副、末。随着剧种的发展,行当分类越来越细。在表演方面,台州乱弹有许多绝技,如“耍牙”、“双骑马”、“钢叉穿肚”、“甩火球”、“雨伞吊毛”等,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称道。
一出《活捉三郎》将台州乱弹“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浦江乱弹是浦江乱弹以三五七、乱弹三尖、二凡、芦花调、拨子等为腔调,以五人为稳定行当,以吹奏乐器为主,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为辅的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有文堂、武堂之分,文堂包括笛子、板胡、科胡、唢呐等,武堂包括鼓板、大小锣、大小钹等。
乐器演奏技巧很高,尤以“三五七”及器乐曲“花头台”最具特色。
演奏的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同时具有激昂、高亢、悲壮、沉郁的情绪特点。
浦江乱弹成为婺剧的一种主要声腔
浦江乱弹的脚色行当分为13门,包括花旦、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大花、二花、小花、四花、老生、老外、副末、小生等,其表演具有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的特点,程式规范,粗犷有力,富于乡土气息,在特技和武打表演方面也别具特色。
解放后,浦江乱弹成为婺剧的一种主要声腔,现已无浦江乱弹的专业和业余剧团,但在浦江县至今还有几十个以唱浦江乱弹为主的民间坐唱班。
浦江乱弹《七品县令唐成》
乱弹·传承现状
台州乱弹和浦江乱弹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遗存,是戏曲的“活化石”,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乱弹表演团体萎缩,演员青黄不接,观众大量流失,剧种承传出现困难,急需加以抢救、保护。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