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最早的中国”,何尊、利簋聚首国博宝鸡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国家博物馆联合陕西省文物局、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今天(8月14日)开幕,将持续至10月13日。
青铜器是我国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青铜器里镌刻的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不仅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区、族群的礼仪生活与文化偏好,刻画了上古时期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轨迹。
本次展览精选青铜器文物140余件,系统展示宝鸡及其周边地区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艺术,包括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如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西周早期著名礼器何尊,记载武王伐纣准确时间的国之重宝利簋,记录周王世系、承载家族荣宠的墙盘、逑盘,能够证经补史且具有高度历史研究价值的乐器秦公镈等。
何尊,西周早期。因其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字样而备受瞩目。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何尊、利簋罕见同场展出,呈现商周秦汉青铜文化大观
此次展览尝试从历史、艺术、社会、信仰、文明等不同角度解读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礼器。展览分为金文的艺术、金文中的故事、金文中的智慧三个单元,展示早期中国绚丽多彩的文明成果。
“吉金文字 交相辉映——金文的艺术”单元重点介绍宝鸡出土金文的书法、艺术特点,用大量代表性金文实例详细展示解读商周秦汉时期金文文字源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艺术面貌,代表性展品有户卣、万甗、商尊、商卣、折觥、墙盘、方鼎等。
户卣,西周早期。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吉金文字从商代早中期就已经开始萌生,其后日益繁复、丰富,至秦汉时期仍然广为流行。在这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时间内,金文谱写出早期中华文明的异彩华章。大体而言,殷商金文神秘瑰丽,西周金文典雅庄重,东周金文清新繁细,秦汉金文素雅古朴,反映了中国文字造型和艺术的早期发展历程,也承载着中国上古社会形态的演变轨迹。
“鸿功令德 铭传万世——金文中的故事”单元“群星璀璨”,包括利簋、何尊、逑盘、秦公镈、宰兽簋、 簋、此簋(甲)等,重点展示宝鸡出土金文中的故事,包括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王公贵族等各社会阶层的事迹、祭祀、战争、诉讼、交易等诸多方面的珍贵记录。
逑盘,西周晚期。逑盘铭文呈现了周文王至周宣王的12位周王文治武功的主要事迹,堪称一部极简的西周断代史。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商周秦汉时期,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是贵族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青铜礼器是参与、见证此类活动最核心的物质文化遗存,承载着政治、等级、礼仪、文化、信仰、审美等多方面的精神内涵。
“天人之际 智慧存焉——金文中的智慧”单元重点展示金文记录中承载的古人思想、智慧,包括易卦占筮、时间感知、君子之名、家族形态、祈福吉语等诸多内容。本单元的代表性展品有单五父壶、丰尊、对罍、此簋(庚)、不栺方鼎(乙)、季尊等。
珍贵长铭青铜器组团聚首,多角度呈现解读铭文
从青铜器与金文的角度深入展示中国青铜时代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信仰内涵的展览,近年极其罕见。一是因为代表性的有铭青铜器数量少、分布广、等级高,二是因为金文资料古奥难懂,策展难度较大。
此次利用宝鸡出土青铜器策划青铜器与金文的主题展览,将青铜器与金文相结合,从文字的书法艺术和文化内涵角度解读上古社会的核心物质遗存,进而揭示其中蕴含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成果,是本展览的一大特色。
展览遴选宝鸡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精品143件,涵盖商周秦汉等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时期。参展展品均具有非常显著的代表性,多数展品的等级高、品质好。所有文物中,一级品65件、二级品62件、三级品11件。多数展品不仅器形庄重、典雅,而且文字清晰,篇幅较长,内容极其重要。
此次展出了宝鸡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精品143件。图为秦公镈,春秋早期。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以器类而言,西周一代铭文最长的圆鼎是毛公鼎(497字),铭文最长的方鼎是方鼎(116字),铭文最长的簋是牧簋(存211字),铭文最长的簠是伯公父簠(61字),铭文最长的盉是卫盉(132字),铭文最长的觥是折觥(40字),铭文最长的爵是伯公父爵(14字),铭文最长的盘是逑盘(372字),铭文最长的匜是匜(157字)。这些长铭青铜器悉数出土于宝鸡周原地区,除毛公鼎、牧簋外,其他诸器都将在本次展出中崭露真容。
此外,何尊、墙盘、逑盘、利簋、 簋、秦公镈等重要展品既是代表器又是标准器,铭文中记载的重要人物、重要时间、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传承中华早期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
在铭文展示方面,展览尽量将青铜器铭文以完整、清晰、可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盖上有铭文的青铜器尽量分离展示。在重点展示青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突出展示青铜器造型的庄重、美观,使整个展览有得看、值得看。青铜器铭文以照片、拓片、视频解读、多媒体数控等多元手段,立体化呈现在展览的各个位置,释文以简体形式对应排列,方便观众阅读、参观。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