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红色历史,从书里走出来——二〇二〇上海书展“四史教育”七天七讲举行

2020-08-18

 光明日报记者 韩 寒、颜维琦

  8月16日,2020上海书展日程过半,在展览中心中央大厅连续七日举行的“‘四史教育’七天七讲”也讲了五场。一段段红色历史里真实、催人奋进的故事,从嘉宾的书里走出来。

  重温百年前的初心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四史教育”七讲,从共读《初心之地》开始。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留下了众多光辉耀眼的红色历史足迹。它们并不显山露水,也许就在你身边每一条普通的马路上。但每个足迹,都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讲堂现场,《初心之地》一书的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与读者分享道。

  石库门中共一大会址等为人熟知的足迹自不必说,上海1000多处红色遗迹中,一个码头、一处剧院都有自己的故事。

  黄埔码头,今上海秦皇岛路32号。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先后20批共1600多名赴法勤工俭学青年从这里登船,远赴重洋,寻求救国之道。

  让苏智良尤为动容的是烈士赵一曼的足迹:人们都知道赵一曼是四川宜宾人、牺牲在东北,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经在上海活动。“在今天的长江剧场,当时的卡尔登剧院旁边的黄河路41弄,赵一曼参加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后又在租界的一个旅社培训,其间她一直带着年幼的孩子。临去东北前,她将儿子送到汉口的公婆家,然后孤身一人出发。白色恐怖那么严重,她携带着幼子,也从来没放弃过党员的身份和革命的理想。”

  “当年那么困难,我们的先辈都走过来了。今天的环境这么好,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坚定理想、继续前行。”苏智良分享他从党史里读到的勇气。

  “七讲”的第二讲,是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编审张晓栋分享他的新作《红色弄堂》。该书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至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期间的35处秘密机关地址,将红色文化通过海派建筑讲述出来。

  “弄堂是上海独有的城市景观。弄堂之于上海,就如同血管之于人体。弄堂中生活着大量的人群,具有四通八达的特性,为隐蔽、掩护党的秘密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张晓栋分析上海红色足迹众多的原因。

  “重溯历史,会发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无数革命先烈或在上海工作过、或在上海牺牲,这足以说明上海文化里也有具有气节的一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七讲”策划人之一、《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主编顾学文谈道。

  传递时代的声音

  “七讲”的第三讲是由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分享《新中国70年》。

  站在大厅中央,武力信心十足地分析了新中国如何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完成了建立工业基础、创立基本制度、巩固国防安全等一系列历史任务;又如何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腾飞;进而又如何在前两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之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综合国力蒸蒸日上,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与主持人对谈时,武力还分享了我们党在恢复高考、召开科学大会、引进外资等重要历史时刻如何做出决策、快速制定实施政策的几个小故事。

  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既有宏大叙事,也有无数默默奉献的个体。这是第四讲选择黄文秀作为典型,邀请《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黄文秀扶贫日记》《黄文秀——青春之花》的作者林超俊、汤婧、王勇英分别从传记、日记、儿童文学角度出发,分享这一牺牲在扶贫道路上的年轻村支书的人生故事的原因。

  “越是寻找文秀生前的足迹,就越能感受她是一个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女孩,她内心坚定、敢于担当,足以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面对这样鲜活的人物,又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壮族女孩,我不能无动于衷。”广西籍剧作家、《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一书的作者林超俊向记者说。

  “历史正是靠黄文秀这样的一代代青年人创造的,因此我们深感分享她的故事的必要,并给这一场主题定名为‘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七讲”承办方、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说。

  当下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较量。第五讲邀请《科技重塑中国》《科技成就中国》的作者黄庆桥,以科技为“钥匙”解读新中国强国之路。第六讲邀请《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中国传奇:从特区到自贸区》的作者谢国平,解读浦东发展历程里浓缩的中国改革开放史。

  让年轻人亲近历史

  “我很高兴我们的现场来了很多年轻人,有小哥哥、小姐姐,还有10岁左右的孩子坐在大厅‘C位’,仔细聆听。这符合我们举办活动的初衷。”顾学文说,“如果一个年轻人,知道今天的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样子,知道我们当下在历史中的方位,会在纷繁复杂的大潮中更有定力和格局,不至于迷失方向。”

  如何让年轻人了解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主办方花了一些心思。

  第七讲邀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的三位青年讲师肖鹏、朱叶楠、何莹为大家解读“青春版马克思传”《马克思的20个瞬间》。

  “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古英雄出少年”“文艺青年变学霸”“哲学博士炼成记”“初入职场遇苦恼”“幸福终于来敲门”“穿越时空话手稿”……书的行文,最大限度贴近当今年轻人的用语习惯。书的腰封上,甚至出现了“少年学霸”“文艺青年”“正确打开方式”这样的关键词,来提炼马克思的一生。

  “我们希望以我们的方式,给年轻人讲讲马克思。”肖鹏说。

  “与四史相关的主题出版物很多。我们在选择书籍时,尽量避开冷僻的学术书籍和可读性稍差的资料性书籍,更强调书的可读性。”江利这样阐释“四史教育”七天七讲选书的逻辑。“在我们的书里,流淌着一条条历史的大河。我们希望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红色历史从书里走出来,让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亲近历史。这是我们出版发行界的责任,也是上海书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江利说。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7日 09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