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刘禹锡一反常态写下两首诗,雄浑壮丽,意蕴幽远,成千古名作

2020-08-19

宋玉的《九辩》中有这样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此以后,诗人们提起秋天,多是低沉和萧瑟的,悲秋,成为了咏秋诗歌中的主旋律。

比如,诗圣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之句;李商隐写过:“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柳永在《八声甘州》中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秦观有“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范仲淹也写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总之,悲秋的诗词佳句不胜枚举,诗人们似乎在秋天会有更多伤感的情绪。然而,大诗人刘禹锡,却在他人生最应该“悲”秋的时候,写下了两首一反常态的诗作,尤其是前一首,非常经典,知名度极高,还被选入课本,流传千古而不衰。在刘禹锡的笔下,秋天不再是萧瑟悲凉的,而是高昂且美丽的。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写作这两首诗时,刘禹锡正处于人生的低谷。

公元805年,唐顺宗重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朝政改革,刘禹锡也是改革派之一,但是后来,革新遭到各方反对派的强烈攻击和反对,最终,这场革新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也因此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当时刘禹锡只有三十四岁,在人生得意的时候,突然遭受这样重大的挫折,这种失落感可想而知,但是刘禹锡却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反而越发振奋,他做事本就与众不同,现在更加不愿意人云亦云了,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两首振奋人心、一反常态的《秋词》诗。

刘禹锡这两首诗的可贵之处,是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写下了对秋天与众不同的感受,甚至说是谱写了一曲斗志昂扬的高歌!

一、我言秋日胜春朝

其一的首句可以说是刘禹锡对历代以来诗人们对秋天感受的总结,“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到万物肃杀的秋天,人们就会感叹秋天的萧索,这种悲秋的情怀由来已久,几乎已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但是,在刘禹锡看来,秋天却另有一番样貌,“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直抒胸臆的态度,自信、昂扬,充满了斗志,而且采用对比的手法,热烈赞美了秋天,表示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还要更胜一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着两句,直接采用秋季典型的事物,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图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显得更白,天空显得更加广远,诗人看到这种情形,甚至要跟着一飞冲天的白鹤,一同遨游云霄去了!这种壮美的景色、斗志昂扬的精神,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有力回应!鲜明、有力度,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最后两句除了表现出了秋天的壮美之外,还有着昂扬的气概和的情操,可以说非常耐人寻味且发人深省。一鹤冲天,本就豪情无限,而诗人想象自己随着凌霄的飞鹤遨游天宫,且伴随着诗情,更令人感到无穷的气势和壮丽的意境。

二、试上高楼清入骨

首二句以白描的手法,写秋天的景色,“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天到了,山色空明、河水清澈,夜里还会下霜,远山上的树叶有红有黄,点染着山色,“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是秋天特有的美景。

后两句以春天对比秋天,再次突出秋天的好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人表示,如果你不相信秋天有这种清雅美丽的场景,那可以登上高楼远眺,就会发现那绝美的清澈景象,心情也会因之而变得美好,而且秋色还不会像浓艳的春色一样令人感到轻狂。

诗人在这里是暗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春天的轻狂衬托秋天的端庄典雅,表现出了秋天的另一番美丽,同时也寄寓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精神态度。

三、小结

秋天本就是一个萧瑟且死气的季节,过去文人悲秋的实质,是对现实的失望,是对前途的悲观,因为寂寥的秋天正好与他们的心情类似,所以才会不自觉吟咏出悲秋的诗句,刘禹锡是深知这一点的。

但是,明知这种感情的他,却没有表现出同样的悲叹,而是偏说秋天要比万物生发的春天还好,强调秋天不是缺少生气,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他举出了白鹤排云而上的例子,奋进、矫健,极具昂扬的精神。

这两首诗,都是赞美秋天的诗作,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首主要是写秋气的昂扬,第二首主要是咏秋色的美丽,可见,秋天是气、色俱佳的美好季节,实在不应该过分悲秋。

这两首即兴之作,以鲜明的态度,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生动又深刻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十分耐人寻味。刘禹锡的这两首诗,已经不仅仅是对秋气和秋色的赞美了,更是寄寓了一种奋发向上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