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诗呢?
白香山在《与元九书》里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这是关于诗歌本质最绝妙的形象阐释。
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诗呢?
贾岛为了写一首诗,常常反复推敲,坐卧不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其实,诗歌与其他像散文、小说等文体一样,都是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简单来说,诗就是诗人个性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古代诗词讲究平仄韵律。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里,我们简单来举例说明一下:
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4句20字):
式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正格)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式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正格)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七言律诗的基本格式:
式一:仄起首句入韵式(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式二:平起首句入韵式(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
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
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同时,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这种诗我们称之为“古风体”。
古人写诗为什么要遵循“平仄”呢?就没有不用“平仄”的自由诗吗?
其实,古人写诗遵循“平仄”是因为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所以创造了一套平仄规律出来。
而自由诗,自然也是有的。它追求“有机形式”,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这种言语对诗的主题和感情来说是“自然”的。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