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生最好的修行都藏在这三首诗中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
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源于我们内心的境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生最好的修行都藏在这三首诗中。
1.随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一句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王维这一生一直在隐居和入仕之间徘徊,曾几度隐居,又几度出山,一直到安史之乱后,他终于真正看淡了功名仕途。
虽然当时他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他的心却离官场越来越远,彻底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更加贴近大自然贴近生活,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这首《终南别业》就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他在很早之前便笃信佛教,到了晚年终于能抛下尘俗的纷纷扰扰,隐居在终南山下。
每当兴致来临之际,他便在山中信步漫游,陶醉于山林野趣之中。
他时常沿着曲曲折折的溪水漫步,每当走到水穷之处,他便停下来,席地而坐,抬头看那云卷云舒。
有时候,他也会在林间遇到老翁,每次与之谈笑,便忘了时间。
全诗读完,一个超然物外,随心洒脱的隐者形象便跃然纸上。
人生是一场旅行,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桥,看自己的风景,纵然世事无常,我亦笑看风云。
2.安心——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一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这首词是苏轼所写,赞美的对象是一个名为“柔奴(寓娘)”的歌妓。
众所周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下了大狱。
而除了苏轼,他的很多门生友人都因此案受到了牵连,王巩便在其中,甚至是被贬得最远的一个。
苏轼被贬到了湖北黄州,而王巩却被贬到了令很多人心生胆寒的岭南一带,对此苏轼一直十分愧疚。
幸好,在王巩遭难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前往。
《史记》有言,“岭南卑湿,丈夫早夭”,柔奴一个弱女子却不畏艰险,本就令人钦佩。
后来她随着王巩北归,于酒宴上遇到了苏轼,苏轼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没想到,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一句脱胎于白居易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柔奴以此作答,足见其才学亦是不低,更难得的是她随遇而安的品性,连苏轼这样一个豁达豪放之人也忍不住为其写词歌颂。
是的,心若安定,处处为家,心若定不下来,那么到哪里都是流浪。
3.静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一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也是隐逸派的开山祖师。
虽然后世也有很多效仿陶渊明隐居南山的,但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归根究底,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们的心不如陶渊明“静”。
陶渊明即使身处闹市,依然心淡如菊,他是真正地放下了尘世的名利,所以是“心远地自偏”。
而后世很多人隐居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扬名”,为了入仕,说到底还是心不够静,即使隐居在深山老林也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
第二很少有人能像陶渊明一样亲身躬耕陇亩,所以很多文人的田园诗总是隔了一层,就是因为他们不曾亲身体验。
他“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下”,他完全享受归隐田园的乐趣,他返璞归真,内心得到了真正的平静。
一心一意随缘起,一思一念入尘去。
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在宁静中回归自我,在淡泊中安度流年。
随心,安心,静心,一生最好的修行都藏在这三首诗中。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生活有太多的无能为力。
世事茫茫,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
不求事事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尘路漫漫,岁月迢迢,且自安,且随缘,且静心,安享这一世雨雪风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