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拼图式小说“,用470多个片段拼贴出真实的中国
茅盾文学奖得主刘心武
著名作家刘心武在中国文坛具有特殊的影响力。
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报春鸟,宣告一个反思时代的诞生。他的长篇小说《钟鼓楼》用一场胡同婚礼的12个小时,写出了老北京的人情世故和时代变迁,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他曾任《人民文学》主编。几十年来,他安心创作,笔耕不辍,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建筑评论、《红楼梦》《金瓶梅》研究等领域都有建树。
刘心武《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2005年的《百家讲坛》让刘心武成为成功“触电”的纯文学作家,更让他20多年研读《红楼梦》的心得有了巨大的展示空间,一时间观众口耳相传,口碑家喻户晓。刘心武也得以从文学界走向更多的普通读者、年轻读者。2014年,他出版长篇小说《飘窗》,从一个飘窗的视角管窥社会的三教九流,捕捉时代的风起云涌,厘清人心世相的暗潮波动。
刘心武最新长篇《邮轮碎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
时隔六年,刘心武最新长篇小说《邮轮碎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故事空间挪到了一艘巨大的邮轮上。在这“海上大观园”里,他将四代中国人的命运浓缩在一起,让他们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名利枷锁,爱恨情仇,巡航在地中海上,漂浮在似梦似幻的前世今生里。八个家庭和两个自由行的人,在刘心武笔下仍然是牵动社会三教九流,涵盖世相方方面面的金线,明暗相间、伏延千里。
更与众不同的是,刘心武首创“拼图式小说”,或者说“乐高小说”,他把自己观察到的时代变化,体会到的人心诡谲,用470多个片段打碎,涂上不同的颜色,交给读者,让读者在长则千余字、短则百余字的碎片化阅读中,在轻松地、甚至可以是随心所欲地翻阅中,自己推理出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拼贴出真实的中国,体会身边的变化。读起来轻松,是这部小说最明显的特点,而充分尊重读者智慧、邀请读者深度参与,是这部小说的最大亮点。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读者揭秘《邮轮碎片》。刘心武想用自己的创作告诉读者:在无穷无尽的人性奥秘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刘心武。
在这部新作里,他向《红楼梦》致敬的意识还不止于此。《红楼梦》的虚实相生,真假莫辨,在《邮轮碎片》里被吸收转变成现代小说精巧的故事结构,复杂的命运交织和深刻的社会反思。草蛇灰线,马迹蛛丝,是命数运道的化身,是以小见大、以虚应实的结构技巧,更是一个关心中国现实的成熟作家,力图把握当前现实的雄心所在。
当前的中国斑驳斑斓,历史现实、阶层派别、物质精神、舆论观点,无时不处在被重新解构建构的过程中。作家想要书写当下的现实,想要给读者一个全景式的现实,想要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但这种现实又在热切呼唤与之相应的大作品出现。同时,这种现实也随时向所有作家敞开,吸引他们用整体的眼光、超拔的视野和完整的见识,整合碎片,整合撕裂。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都在充当现实的路标,读者的片面感受、管窥蠡测的体会,都需要一个虚构的、封闭而完满的文学世界让人获得更清晰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说,《邮轮碎片》名为“碎片”,实想“整合”,作家想在邮轮这个封闭自足的空间里,给读者一个完整感受中国现实发展的精神旅程。
与《红楼梦》是时代巨变的缩影一样,《邮轮碎片》也想做时代巨变的缩影,也想做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等的分析。邮轮上的每个人都是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它写了爱情的忠诚和虚幻,写了名利场的”好了歌“,写了前半生情债后半身偿还,写了知音难觅,写了代沟,写了城乡差别……八个家庭,各有悲欢,各有隐秘,但都在昔日今生里,感受红尘滚滚,感受随波逐流之后的伤心和失落。《邮轮碎片》在美学精神上真是完美继承了《红楼梦》的中国风格:在个体命运和细节描写上,它是喜悦的、幽默的,偶尔也是讽刺的、揶揄的,但在整体气韵上,则带有大悲悯的情怀。以喜剧或者正剧心态写悲剧,是刘心武的匠心所在,也是他多年研读《红楼梦》的心得所在,更是他在写作中不断流露的难以割舍的现实主义情怀所在。多年来,刘心武注重从母语经典中汲取营养,不仅精读《红楼梦》,也研究《金瓶梅》,《邮轮碎片》的冷静白描、客观展示、不动声色、尽显世情,显然是受到《金瓶梅》文本的影响。或许可以说,在七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在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脉络中,刘心武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峰,而这本《邮轮碎片》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仅从他迎难而上,力图在碎片中为当下现实提供一份完整图景的雄心来看,就已经立意不凡、境界不凡了,更何况他还有巧妙的视角,有技高一筹的结构,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