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故宫,一座性格的宫殿,情感的宫殿,美与趣的宫殿

Image 2020-08-29

图源@故宫博物院

故宫很大,任何人在它所承载的明清两朝历史面前都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故宫也不大,从午门出发,沿中轴线穿过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最后到达神武门,不过几十分钟。这条历史之路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宫斗剧和坊间秘闻一再讲述它的故事。说陌生,是因为那些故事大肆渲染情感,和正襟危坐的史书一样,在其中难以窥见真性格、真意趣。故宫建成六百年之际,我们究竟该如何进入那段历史,触碰那些模糊的面孔?祝勇的《故宫六百年》给出了一种答案。

作家祝勇

祝勇是“故宫专家”,他一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故宫。《帝国创伤》是他站在古籍、史料上与历史的对话,《旧宫殿》、《血朝廷》掀开了权谋斗争里血雨腥风的一角;《故宫记》像一本导游指南,它和《故宫的隐秘角落》一样,寻找隐没在建筑和空间背后的闲趣,而《故宫的古物之美》则借器物的前世今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符码。

《故宫六百年》的野心更大,作者试图用文字重构一座宫殿,把值得铭记的东西全部封存起来。这本书共十九章,中间的十六章把故宫隔成了一个个空间。

打开它,就好像和祝勇一起踩在故宫的青砖上,看过去的光影在大殿内、宫墙上重现。你可以看到,明故宫奉天殿里朱棣“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野心,乾清门前熹微的晨光中康熙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宁寿宫里芳香四溢的花木与慈禧最后的优雅,无言的神武门与末代皇帝怅然若失的回望。

故宫巨大又复杂,值得庆幸的是,祝勇没有在其中迷失方向。百年历史盘根错节,整饬的皇城勾心斗角,而《故宫六百年》以性格、情感和美为坐标,另辟了一条个人化的“故宫路线”。读完这本书,故宫于我们就不只是威严肃穆的历史展览馆,它还是性格的宫殿、情感的宫殿、美与趣的宫殿。

紫禁城

性格的宫殿

站在历史尽头往回看,最引人注目的总是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王者之城》、《午门以深》、《天府永藏》等篇目满足了我们对于权力巅峰的想象。天子为了盛世山河宵衣旰食,阶下囚与命运做一场困兽之斗,雕兰玉砌拔地而起,隐秘的一角巧夺天工,其背后都是永不止息的渴望。但历史不该只留下胜利者的微笑,祝勇要浪里淘沙,从君王、权臣、宠妃、死士这些历史舞台上固定的角色背后,找出一些坚硬、发光,永不磨灭的东西。起义军攻破紫禁城,张皇后悬梁自尽,这个“性严正”的女人冲击着人们对于后宫女子红颜祸水的偏见。明朝正德年间是皇权统治的至暗时刻,但直言进谏、凛然就刑的文士们仍前仆后继,用他们的铮铮铁骨对抗着皇威。正如书中所引,“没有一部历史不遭遇黑暗,只要面对黑暗时有守护灵魂之光的知识分子,这部历史便会有光明的续章。”

《故宫六百年》还亮起了一盏探照灯,它带领读者潜入历史的暗部,打捞起隐没在浩淼烟波中的失败者们。那个被钉在耻辱柱上的道光皇帝节俭、内敛,他用的是旧物,早饭不愿惊动御膳房,就叫太监拿着碎银到东华门外的早市上买早点回来,一份给母亲,一份给自己。由此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帝王性格,勤俭、守序,不张扬、不折腾。太平岁月里,它曾促成“弘治中兴”的佳话,但纵然它不能扶大厦之将倾,也应该肯定,比起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忍,道光皇帝这位“失败者”更有恺悌君子的仁厚之心。人很难驾驭并超越时代,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多数人被时代推搡着亦步亦趋地朝前走。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祝勇在《故宫六百年》里有一个大胆之举:从人性的弱点入手,重新评价晚清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他认为慈禧疯狂的权力欲望是出于生存和自卫的考虑,而过分强烈的自我关注、欲望和虚荣心则使她在权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分歧也并不在于政见,而是权力分配问题。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等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和全局观,他们天真自负,其势不两立的斗争姿态逼得保守派不得不奋力反抗。可以说,是急躁冒进的性格拖住他们一步步滑向那个悲剧命运的。

祝勇跳出历史盖棺定论的逻辑,用一张张生气勃勃的面孔,为故宫标记了一处处性格的坐标。走在有百年历史的青砖上,在旧宫殿的深处与他们相遇,我们也能更加了解自己。

故宫博物院

情感的宫殿

故宫里有许多红门,门隔出无数的独立空间,不同身份的人尊卑有序,各司其职。紫禁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它是世界的缩影和模型。权力的金光让故宫显得飘渺,在民间故事中,这里有阿哥、格格们之间的爱情童话,有后宫女人们的明争暗斗,却不会有柴米油盐、布帛菽粟。《故宫六百年》复原了一个带有烟火气息的紫禁城,它带我们走进这座宫殿里风平浪静的夜晚。

数百年前,在这样的夜晚里,司礼掌印太监怀恩和宫女们向年幼的皇子朱祐樘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手。万贵妃的嫉妒之火随时会招致杀身之祸,但对生命的敬畏和同情最终促使他们秘密地抚养朱祐樘长大,为大明王朝存续了一颗火种。在这样的夜晚里,垂暮之年的康熙从病榻上挣扎起身,乘辇前往宁寿宫为病重的太后侍疾,此时他只是一个为母亲担忧的儿子。也是在这样的夜晚里,乾隆徘徊在冷清的长春宫,望着窗外的月色,心中想念着已去世三十六年的亡妻富察氏。

《故宫六百年》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君臣、父子、师生间的三次流泪叹息的场景。明嘉靖年间,海瑞呈上《治安疏》大骂皇帝,嘉靖大怒,但仍不时偷偷取出《治安疏》,“日再三”,“为感动太息”。清康熙年间,太子胤礽性格乖张、结党营私。面对两度被废,却始终难以成器的嫡子,康熙“愤懑不已,六夕不安寝,召扈从诸臣涕泣之,诸臣皆呜咽。”嘉庆在做皇子时,其老师因得罪和珅而被远调,亲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师调回北京。站在城门外,望着衣衫褴褛的老师,他像个孩子一样痛哭流涕。祝勇穿过耀眼的帝王光芒,看到的只是羞愧的执政者、失望的父亲、自责的学生,以及他们同你我一样的朴拙真挚的深情。

故宫是帝国最残酷的沙场,权术、阴谋、党争、宫斗不断上演,云淡风轻之间,都可能带来生灵涂炭。但故宫也包含着朴素的情感与关爱,神圣的奉献与牺牲。其背后那套紫禁城的价值观自轴心时代起就深植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它历经无数刀光剑影仍岿然不动,安静地守护着那些永不磨灭的东西。

图/张林

美与趣的宫殿

故宫中轴线两边的建筑总是两两相对,大中轴之外,还有不同级别的次中轴、次次中轴,它们“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为整个建筑群立下了纲目。大宫殿由无数个这样的小单元聚合而成,如同群星闪耀的夜空,但其中仍有某种秩序与结构。建筑之美也是文化之美,紫禁城的三大殿分别代表了天、地、人;文华殿、午门、仁智殿、玄武门组成了四隅;除此以外,方位上的东南西北中这“五常”又对应“仁礼义信智”此五德,整座建筑生动地阐释了古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

紫禁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城,不仅因为它收藏有一百五十多万件(套)文物藏品,涉及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钟表仪器、宗教文物等二十五个大类,还在于它是“一座书城”。文渊阁、“天禄琳琅”网罗天下古籍善本,紫禁城的四大花园都有可供读书的去处,皇帝居住的养心殿也是一个由书房组成的迷宫。正如祝勇所说,书之美,不只在于它的雠校、刻印、装潢,更在于从本质上说,人类的记忆、情感、知识、思想、信仰,能够更长久地储存在书中。书能超越肉体的局限,永远激荡着炽热的思想与情感,让今天的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张力。

故宫是一直在生长的生命体,四季轮回的光影声色各不相同,每一分钟它都在变化。曾经兴盛过的王朝成了过眼云烟,唯有花园树石仍活着。那些依傍于宫殿四周的绿意与闲趣,寄托着一代代帝王对自然之美的不懈追求。紫禁城是一个花的王国,宁寿宫花园里的二月兰、绛雪轩前的太平花、文华殿前的西府海棠、建福宫的梨花,让人感受到宫殿里的时光流转、生命律动。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宁寿宫花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乾隆花园。这座花园是故宫内隐秘的角落,但“误迷岔道皆胜景”,最有趣的是乾隆花园尽头的倦勤斋。倦勤斋是乾隆给自己“退休”之后寻得的心安之所,里头藏着他少年般的顽皮和激情——上下两层的仙楼、巨大的方形剧场,还有雅致的竹香馆,以及通景画背后的暗道——种种意料之外的事物在这个神秘的魔术盒中集齐了。倦勤斋的意趣展现了帝王天真如孩童的另一面。

故宫安然地伫立在身后,把往事云烟、时代巨变都深藏在恒久的沉默里。而《故宫六百年》拾起散落在历史长河里的无数碎片,并以此勾勒出我们民族的集体人格和精神世界。关于我是谁的追问,关于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惑,也许打开这本书,跟着祝勇在故宫里走一走,就会有了答案。

*本文为“人文社书评圈”圈友作品精选。作者赵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相关图书

本书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祝勇近年来持续书写着故宫的典故与传奇,或借物咏怀,或凭卷追思,从独特角度展示了一个丰富深邃的古典中国。《故宫六百年》更可以视为他此类作品的集大成者,有系统有条理地讲述了故宫的方方面面,似水流年,小处生动,大处磅礴,充满了一个文人与学人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在故宫(紫禁城),绝大部分建筑空间都容纳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风云,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面对每一个建筑空间,我也只能选取了一个时间的片段(当然是我认为重要的片段),让这些时间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间上,衔接成一幅较为完整的历史拼图。这样,当大家跟随着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宫的主要区域,从神武门出来,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故宫六百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

——祝勇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