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曹雪芹为什么写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祭酒究竟干啥的?

Image 2020-08-30

《红楼梦》中,贾政当了三年学政,林如海探花郎,还说李纨的父亲国子监祭酒,可见贾府缵缨之家不是吹的。

国子监祭酒究竟是干啥的?

国子监就是以前的中央大学,又称“太学”“国学”。设始于隋朝,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经元明清三代,有数百年历史。国子监曾是个清高的学府,国子监祭酒是个清贵的官员——京官中四品而掌印的,只有这么一个。清代翁同龢、陆润庠、王垿等都任过祭酒。

国子监祭酒就是主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的官员,相当于校长。清代做祭酒的生活,其实在颇为清闲,每月只逢六和逢一上班,去了之后,当差的站在门口喝一声短道,沏上一碗盖碗茶,他到彝伦堂上坐了一阵,给学生出出题目,看看卷子;初一、十五带着学生上大成殿磕头,此外一般没有什么事情。一个月只是八天班,相当于一周休息五天,简直不要太闲了。

国子监

清代的国子监祭酒,另有两桩庄严而特殊的任务:一是每年十月初一率领属官,到午门去领来年的黄历;二是遇到日食和月蚀,穿了素服到礼部和太常寺去“救护”!但黄历一年只需领一次,日食和月蚀,更是猴年马月都难得碰到一次的事。戴璐在《藤阴杂记》中说祭酒一职“清简恬静”,当很恰当的。

曹雪芹借峨眉写须眉,乃该书隐笔之法,对于国子监的讽刺也暗含其中了。对李纨母子性格命运的描写,其实是有其父为国子监祭酒的原因。

书中李纨性格保守,不如凤姐活泼讨老太太喜欢。俩人彼此互生不满,私下权利之争就表现在,互说对方关于钱的态度上。凤姐就给她算过细账,其收入颇丰,当社长就赶着来要钱,一点不大方。李纨笃行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一心吝钱薄情唯图自保自然有其父影响。

正如国子监祭酒看上去是清水衙门,实际上油水很多。清人笔记《戴斗夜谈》一书中说,像国子监的差事也都是世袭。国子监的学生成为京城十怪之一,监生作为一宗产业可以卖,也可以顶出去。从明景泰帝开始,有生员纳粟粮,纳马匹入监之例以后,国子监的门槛就变低了。此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就更不值钱。因此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并不为世人十分看重的。

一般做官的,似乎都对祭酒这个清水官差事兴趣不大。朝廷似乎也知道众人的这种心理,所以除了特殊例外,祭酒一般当不上三年就会调迁。

李纨

查看清朝的旧例,祭酒每月的俸银是105两,一年1260两;外加办公费每月3两,一年36两,加在一起1296两,实在不算多。据汪曾祺先生文集中说,纳监的监生除了要向吏部交一笔钱,领取一张“护照”外,还需向国子监交钱领“监照”——相当于大学毕业证书。

国子监最稳当丰厚的银子收入,就是每年捐监的手续费。按照通常的标准,领取一张监照得交银一两七钱。依国子监记账旧例,积银280两算是一个字,按千字一文计数,有一个字算一个字,平均每年约收入五百字上下。

这样算来国子监每年收入的监照银,大约有十四万两,反推即有十二三万不经过入学和考试,只需花钱购买证书,取得国子监这所大学毕业资格的人,监生之滥可见一斑。这笔银子按规定是不必上缴的,由国子监官吏皂役按份摊分,祭酒拿得最多,每一字分十两,那么一年约可收入五千银子,是其的薪水的四倍有余,相当可观。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控诉,也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另一条主旨线索。曹雪芹仕途不第,怀才无济补天之愤,统统融入其间。

曹公说李纨父为国子监祭酒,自以道德礼教育人,从小家教重礼让她恭谦隐忍,笃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李纨自荐为海棠诗社之社长,平日里教众姐妹做女红针线活,也做诗赋词,有大嫂为师的姿态,这自然与她家学分不开。

孔子杏坛讲学图轴(局部)

因庄子在《渔父篇》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一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可见杏花和教育相关之意。稻香村园成片喷火的红杏,并非仅意指其压抑的欲望,应是孔子杏坛高手的隐喻,满腹才华无所施展的悲哀。李纨年纪轻轻守寡,唯将生活的全部希望寄于儿子贾兰,是否真如续书中"兰桂齐芳”重振贾家家业,尚有疑问。

而秦可卿托梦于凤姐时,讲到若要挽救贾家,其中之策便是多在祖茔附近,置田地房舍作祭祀产业得以保全,并设家塾在其地,靠祭产子孙可耕读以继,只要子弟多读书,书香传家方可有重振家业的机会。赖嬷嬷教育子女好学感恩,为奴之家,也从此荣耀兴旺起来。

曹雪芹的心情是矛盾的,既痛恨封建八股教条之学,又叹礼崩乐坏使珠玉蒙尘,所以在书中流露出前后不一致的态度。

甄宝玉得悟迷途知返,贾兰终于成功,顽石贾宝玉执迷不悔,流浪天涯,得失各为天命,或许这正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妥协结果吧。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宝玉厌学,贾兰好学,这种选择在日后很现实。

贾兰

但看开篇不久,第九回【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贾家学堂开学一帮纨绔子弟为秦钟,乌烟瘴气大闹之时,贾兰是怎样的呢?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人端坐念书一点不受影响。

所以据此看来,贾兰长大后或有出息,其父贾珠十四岁便中秀才,天资聪颖基因优秀,但李纨的教育以自保为目的,是否相助就难说。

第一天去义学读书,袭人对他说:"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究怎么样呢?"可谓一语成谶。宝玉身无长技,如曹雪芹当日艰难的生活,是有白首方悔读书迟,经仕致用之学可安身立命,好文学闲浮才艺又有什么用?即无才补天之叹,或为青少年时期叛逆感觉后悔。

贾宝玉无心仕途,不喜欢《四书》《五经》,是因作者对八股文以及科举制度的厌恶之情。

宝玉最怕见父亲,因为学政老爷贾政一见面免不了要考察儿子的学业。第九回宝玉去跟父亲请安时,说要上学去,贾政的表现是,冷笑着说他不要再提"上学"二字,让自己也羞死了,不过是去玩的借口,"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众清客忙打圆场说他尚小不懂事,大些就好了。又把跟宝玉的三四个人唤进来,问李贵宝玉读啥书,答《诗经》,贾政责他小心侍侯,《诗经》古文等虚的不要,只把《四书》讲明背熟最要紧。

贾政作为父亲严肃古板有余,一点不懂爱好是天然的老师,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搞得深仇大恨似的,天性自然的人会引起逆反心理。宝玉不喜读正经书,一来因其枯燥乏味,二来反感,父亲等越强调越读不进去。

贾政和贾宝玉

第八回,宝玉在薛姨妈处饮酒,就着鹅掌鸭信正高兴,不料李嬷嬷一句: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立刻紧张不自在起来了。宝玉畏贾政如虎,只因怕问书考学。他承担着家族振兴之望,压力山大。

宝玉一沾功课就头大如斗,特别是引发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竟是晴雯为帮宝玉第二天免被抽查功课,撒谎说他受惊吓装病引发的,而贾瑞之死,也和学长爷爷贾代儒的刻板迂腐分不开,贾宝玉上族中义学,一片乌烟瘴气,正是影射学道衰微之景况。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李商隐这句诗,代表了所有文人的痛苦。

西方艺术家的痛苦和面包有关,和爱情有关,和孤独以及尚未完成的作品有关,但和"万丈才"和"未曾开”无关,这种东西方的差异非常明显。

曹雪芹

中国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被排挤在科举主流之外的文人,写小说戏剧等不过无奈的不甘之举,如蒲松龄同为科场失意之人,在《聊斋志异》开篇就写的是《考城隍》,希望借神明慧眼识英才。

他们往往自叹纵文学才华绝世,被世俗认为雕虫小技不入流的。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忍不住写了唯一一回宝玉的高光时刻,大观园新建成,贾政和一帮清客游园拟题词时,他妙语连珠口吐玑珠,终于露脸一回。当然和众姐妹同场赋诗作比,又显得技差一等了——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闺阁女儿无缘科举,但人才济济,说明仕途科举误人众且久矣。

正是诗人不幸诗家幸,倘若曹雪芹刻苦努力于八股文,以其资质功成名就并非难事,只是后世也许就看不到这本奇书《红楼梦》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