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绅满怀悲悯写下“锄禾日当午”,为何日后却鱼肉百姓、害同僚?

2020-09-02

"当真是酷暑难耐。"李绅擦了擦额间的汗珠,喃喃道。正值中午,日头晒得李绅整个人都蔫了。

摸着火辣辣的脸颊,他侧身而望,想看看还有多久才能到达驿站。

这一望,却望尽百姓的辛苦:远处田野间耕作的农民,顶着日头一锄又一锄地耕作着,汗水如雨而下,仿佛他们不知疲倦一样。

旁边田垄上的水壶歪歪斜斜的倒在地上,可并没有时间让他们把水蓄满。

炎热的酷夏,仅是赶路就让他疲累的不行,面对此情此景,李绅不禁大恸,有感而发,作《悯农》二首。年轻的李绅,共情且仁慈。

世家之子,六岁而孤

根据《新唐书·李绅传》记载,李绅出生在稍显没落士族家庭,其曾祖父李敬玄是武则天时期的中书令,祖父辈多地方官员,父亲是县令。

有着这样的出身,冷暖不愁的李绅自然比同龄其他寒门子弟有着更多接触诗书礼乐的机会,同时也比更加达观富贵的子弟多了接触底层的机会。

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九岁时,他的母亲也相继离世。

父母双亡的李绅是被哥哥带大的,日子自然不比原先舒适。这样的遭遇,使得李绅就萌发了光耀门楣、一展宏图的强烈斗志

才华横溢,结交好友

15岁左右的时候,李绅离开家前往惠山寺学习,熟读"经义"并开始研究古近体诗。

这时的他已经初显才华,尤以诗歌最为出名,被时人称为"短李"。

35岁中进士之前,李绅游览江浙各地,看遍了底层百姓面对苛政与天灾时的无助。

"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亲眼所见的苦难使得年轻的李绅写下的诗中多有悲悯与不满。

所以可以看出,在李绅的青年时期和入仕的某一段时间内,他的的确确是将儒家兼济天下放在内心之中的。

此外,李绅有很多次科考的经历,但都未成功。

在其中的一次考试中,李绅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白居易和元稹。

"靖安客舍花枝下,共脱青衫典浊醪。"白居易的这句诗记录了三人相聚的肆意快乐的时光。

史上有名的新乐府运动就是以这三个人为代表的诗人所发起的。

作《悯农》,心系天下

贞元十四年,李绅写下了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悯农》二首,并因此得到了吕温的赏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用极其直白的语言展现了农民的辛酸与无奈。

谁知盘中餐?是谁知道呢?是家财万贯官僚豪绅还是高高在上的才人士子呢?没见过农民的辛苦是无法写出如此发人深省的诗句的。

李绅见到了,也为之心痛着。

这首诗,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对世人产生了一定的警醒作用。吕温读完此诗,不禁大呼:"此人必为卿相。"

也是,为相者,不但要有经天纬地之才,更要有兼济天下的仁心。

入仕做官,兢兢业业

元和元年,35岁的李绅科考中榜,成为国子监助教。

他先后做过御史中丞、户部侍郎以及多地的节度使等职,最后在开成五年入京拜相,封赵国公,权倾朝野。

在其履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并不是当官后立马"腐败"的。最初的李绅还是那个废寝忘食,为国为民的好官。

根据《滁州志》记载,李绅在任滁州刺史的时候,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使君为我剪荆棘,使君为我驱豺狼。"

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滁州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此外,他还禁止百姓捕杀琅琊山中的老虎,此举可谓是十分先进。

又如在任浙东观察使的路途中,看到因为旱灾而流离失所、饿死街头的浙西百姓,他心痛不已,不惜得罪当地的官员而贱价卖米来救助百姓。

这一刻的李绅,大抵是百姓心中的天神。

"还持沧海诏,从此布皇猷。"表达了他要为国家、为百姓继续努力,尽展其能的愿望。然而,他的经世致用的心也与后面他豪奢的、腐朽的行为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骄奢淫逸的生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能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李绅变成了刘禹锡口中"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的大贪官了呢?

或许是因为"乱花"迷眼,亦或许是中唐之后,政治日益腐朽黑暗使得他无能为力而"破罐子破摔"。但无论因何而变,那个仁慈的、心怀百姓的青年李绅终究是变了。

李绅飞黄腾达之后,逐渐走向了豪奢的生活,开始不顾百姓的疾苦。

传言称他十分喜欢吃鸡舌,就命令厨子杀上百只鸡只为那一盘菜肴,后院的鸡尸经常可以堆成小山。

普通家庭得多久才沾一次荤腥?况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他这一餐,不知要饿死多少百姓。

除此之外,李绅还非常喜欢美女,家中私妓成群。

每每设宴,李绅府中各类珍馐数不胜数,各类肥环艳瘦穿梭于觥筹交错之间,咿咿呀呀的曲子时不时的传到街上。

而这一切,对李司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荒淫无度,奢靡成性,又怎能安心为民?

为官苛政,仗势欺人

后来的李绅鱼肉百姓,施行苛政,使得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甚至不少百姓跨过长江逃难。

流离失所、远离家乡不是因为天灾而是因为苛政,当真是"苛政猛于虎"。

然而面对下属的报告,李绅竟然无动于衷,居然说出"你见过手里拿着的小麦吗?饱粮常在下,只有些坏的谷子才会随风而去。像这等小事不必再来禀报不报。"

当真是冷血无情至极,没有半点同情心,与当时的他判若两人。

此外,李绅显贵之后还特别仗势欺人。在他没发迹之前,常去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拜访,还亲切的叫人家叔叔。

可在他发迹之后,面对前来巴结他的李元将,他竟然让人家自降辈分,为"弟"为"侄"都不甚满意,直到人家叫他"爷爷"才高兴起来。荒唐可笑至极。

还有一名姓崔的判官,与李绅是同科进士。后来崔判官准备拜访李绅,刚在客栈落脚,他的家仆就与当地居民打了起来。

李绅听闻后就将家仆与百姓处以极刑,还问崔判官为什么不来拜见他。面对崔判官的道歉求饶,李绅不依不饶,竟然将崔判官打了二十杖,丝毫不顾同科之谊。

人生污点,吴湘冤案

然而,以上的种种恶行,只是李绅的"小打小闹"。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莫过于他晚年处理的"吴湘"一案。

唐朝后期,朝廷内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牛李党争"。李绅就深陷于此次的朋党之争,成为"李"党的核心人物。

而吴湘冤案就是李绅为了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的产物。

由于吴湘的父亲得罪过李德裕的父亲,所以李德裕怀恨在心。后来,吴湘被举报贪污与强抢民女。

74岁的李绅听闻后,一意孤行、直截了当地将吴湘送上断头台。

然而经查实,吴湘贪赃款项并不多,强抢民女也并非属实,实在罪不至死。这冤案的形成必然也少不了李德裕的暗箱操作,因此李绅在当时并未受到丝毫惩罚。

提到这,我们不禁想起,面对前来讨好的李元将,他强逼人家"做孙子",但不知他在讨好李德裕的时候,是如何俯首做低的?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两年后,李党一行人被贬。

吴湘的兄长为其弟伸冤,吴湘沉冤得雪。而此时的李绅已经魂归西天,只好"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死后的李绅被削掉了爵位,子孙也不能做官。

面对满目疮痍、政治日趋黑暗的晚唐,曾经目睹过百姓疾苦的李绅也会体恤农民,也曾为之努力过、奋斗过,然而身处在斗争漩涡之中,他又怎能再大展宏图呢?

况且一旦接触了舒适奢华的生活,就很难再"由奢入俭"。

他的善与贪,都是有迹可循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