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明月、自己和影子,在醉与醒间分分合合
《太白行吟图》局部 南宋 梁楷
【编者按】
吟诵者如何达到心气音三合一呢?心为令,气与音为旗。心无杂染,清气流行,音如振玉,流转如弹丸。如此心气音三者的律动才能同频共振。
第六期吟诵李白《月下独酌》,明月、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在醉与醒之间,分分合合。
第七期将吟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感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旷远辽阔。
让我们举杯,伴着鉴微女史的声音和这一期十位师友的文字,来一场忘情之游。
月下独酌
唐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吟诵:鉴微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博士)
《对月图》局部 南宋 马远
梦天岚
(作家 诗人)
明月、自己、自己的影子,对影成三人。这样的孤独实际上具有排他性,若是细究起来,这种排他性是深植于李白骨子里的东西。由于非正统性的出生和家世,李白的客寓意识和对当时社会的疏离感是与生俱来的。贺知章因极为赞赏李白的天资和才华,称其为“谪仙人”,这一赞誉倒是无意中帮了李白的大忙,让李白找到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对自己的才华也有了足够的自信,这才有了一个率真、纵情、恣肆的李白。
《月下独酌》是李白赋予情感肌理相对比较复杂的作品之一。举杯邀明月,而明月只有天上有,既隐含着对世俗凡尘知音难觅的无奈,亦流露出遗世独立唯明月和影子可伴的清醒,更有“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豪情在。
这世上,大凡精神高蹈者无不是孤独之人。孤独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和享受,而并非肉体上的形只影单。
陈松青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对影”何以“成三人”?
前人评价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为“古无此奇”。奇在哪里?当然可以列举种种理由,比如新奇的想像、比拟等等。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两句诗绾结了全诗的意脉,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试想:诗人因孤独而去寻求慰藉,却并没有向人世间寻求,而是“伴月将影”,以月与影为伴(将,是“与”的意思)。之所以如此,当然是俗世里没有知音可寻。但问题是,月亮不会喝酒,成不了知音;影子只是被动地随诗人起舞,恐怕也成不了知音。
诗人对它们一意地倾注了热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难免有些失望。然而当诗人将其热情再度升温之后,月与影明显地受到了感染,月亮随着诗人的歌声而“徘徊”,影子随着诗人的舞蹈而“零乱”,它们全被带动了起来。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二句也很妙:感情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清醒时可以热烈交欢,喝醉了可以“曾不吝情去留”,自然而然,真实而永恒。这就是诗人的“无情”之游。
《庄子》有言:“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益生也。”这种“无情”之游,不违背人的本性,是人际感情最健康的表现。诗作反复推勘,曲尽情理。
赋予影子以生命,似以庄子为最早。庄子有“罔两问影”的故事。庄子讲“无情”,只是要摆脱世俗,袪除负累,并非不讲感情,所以古人评价庄子是“深于情者”。不难看出,《月下独酌》这首诗,无论取象,还是对人际感情的思考,都受到庄子的影响。
“对影”何以“成三人”?因为少于三人有点冷清,多于三人难免吵闹,三人不多不少,正好。人世间,知音不会太多,也不必太多,“知我者,二三子”,就已足够。
非 马
芝加哥(威斯康星大学核工博士 科学家 诗人 艺术家)
读李白《月下独酌》有感
我不善酒,虽然偶尔也会喝上一两杯,却从未真正醉过。但李白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寂寞孤单情怀,我是能清醒感受到的。
不过话说回来,也许他并不真的感到太孤单。高贵雍容的明月俯下身来用无数温柔的小手将他紧紧搂在怀里,而忠诚的影子也寸步不离地紧跟着他护着他。有他们作伴,何孤单之有?
说不定他的独酌,只是一个借口,为了寻找灵感写一首万世传诵的好诗。
《在李白故里向诗人问好》
几天前在杜甫草堂
我们还谈起您
杜老要我见到您
千万问您好
他还是那么瘦
但他对您的福态
只有高兴没有丝毫妒意
他还说
诗仙诗圣的称号不必要
写诗又不是金榜题名
争什么第一
至于您的身世
究竟出生何地
或姓不姓李
他说就交付给明月
让那些自以为清醒的家伙
去水中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