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好消息!千年湖泗窑有望重现荣光,还要建一座大遗址公园

2020-09-04

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忠 通讯员侯向涛

9月2日,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道下浮山村。丘陵山岗层峦叠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泗瓷窑址群”的标识碑旁,各类窑瓷碎片散落得到处都是。

您很难想象,晚唐、五代、元末明初时期,这里曾窑火兴旺,出土了大量的瓷枕、执壶、瓶、罐、盘、碟、碗等瓷器,并借助水运,远销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周边广袤的土地上,截至目前已发现大小窑堆180座。但这些窑口均不见于文献史料,所以湖泗瓷窑址群一经发现,就改写了宋瓷研究中“湖北无瓷窑”的历史。

让人欣喜的是,江夏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规划“湖泗瓷窑址群大遗址公园”建设保护方案。将来公园建成后,市民将有机会穿越时光,一睹千年湖泗瓷窑的光彩。

窑址所在地山林中的破碎陶片

散落四方的千年瓷窑址群

9月2日,阳光炙热。阳光洒落在湖泗街浮山村的山林中,光影斑驳。如果不是路旁的标识碑牌提醒,外人很难发现,这里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泗瓷窑址群的所在地。

沿着碑牌往山丘上爬,地上随处可见青色的小瓷片和土灰色的陶器碎片,沾满泥色。山丘处,有村民起了沟槽,挖出的瓷陶碎片就更多了。它们安静地躺在地上,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历史。

今年59岁的江夏区湖泗街文化站站长祝志林,和湖泗窑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几乎见证了“湖泗瓷窑址群”的发现和保护的全过程。

“1974年,湖泗瓷窑址在湖泗夏祠湾被发现时,我才10多岁,很多人跑去看热闹。后来,湖泗这一带又陆续发现了更多窑址。”祝志林介绍,按照考古学惯例,这些窑址被命名为“湖泗瓷窑址群”。

祝志林介绍,湖泗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江夏区的梁子湖西岸、斧头湖周边及鲁湖西岸,它跨越了40多个自然村,大小窑堆近200座,窑堆占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祝志林展示窑址旁的瓷陶碎片

在祝志林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下浮山村另一处窑址。远远望去,窑址已被杂草和荒木披上了一件“绿衣”,通过起伏的弧度,才依稀可以辨别出,那是几座窑址。

祝志林指着远处的窑址

“那些山包,就是过去的窑址。因为是文保单位,村民很少涉足,所以呈现的是很原始的状态。不过,下面要是发掘的话,可能有很多青瓷宝贝呢。”祝志林笑着说。

祝志林所言不虚。因为在离山包大概数百米的乡间土路上,记者随意拾掇,就找到了许多青瓷碎片,釉色精美,每一片都沐风栉雨,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

瓷产品多为生活实用器具

“埋藏地底上千年的时光,一朝现身令人惊叹赞叹。”昨日,江夏区博物馆馆长刘治云介绍,湖泗瓷窑址群一经发现,就吸引了国内外考古界的目光,“因为它改写了历史。”

刘治云介绍,湖泗瓷窑其结构以长条形龙窑为主,有少量圆形的馒头窑。其瓷系为青瓷和青白瓷。烧造年代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主要以宋代为主。

“青瓷分布在斧头湖、鲁湖水系;青白瓷分布在梁子湖水系。”刘治云介绍,为了了解梁子湖、斧头湖系瓷窑址的瓷器产品及结构,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文物部门分别于1989年至1998年间先后清理了7座窑址,他们都是砖、土结构,长度均在30—60米之间,由窑头、窑膛、窑尾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梁子湖系窑以青白瓷为主要特征,产品有碗、盏、盘、碟、壶、罐、高足杯、瓶、粉盒、灯、钵、盂、薰、枕等,釉色晶莹透明,有细冰裂纹。“装饰花纹有莲花、菊花、牡丹、卷草、蝴蝶、婴儿戏水等纹饰,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审美价值。”

而斧头湖系窑以青瓷为主要特征,其产品为生活实用器,有碗、盘、盏、碟、平底钵、擂盆、带流小罐、炉、薰、壶、瓶、灶、台、坛、缸等,个别器物刻有镂孔装饰。装烧为明火裸烧,与梁子湖窑装烧方法不同。

“这些瓷器产品,多为老百姓常用的生活器具,但工艺水平相比官窑来说要差一些,但是要比一般的民窑产的瓷器要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刘治云介绍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