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穿越回100年前的北京城

2020-09-04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随着我们生活的日趋西化,传统的民俗越来越难以寻见。幸好,100年前,有人用117幅风俗彩图记录下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老北京风貌。

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编著的《北京风俗图谱》,用一百余幅彩图广泛反映了民间传统活动、婚葬祭祀仪式、生活用品、服装食物、娱乐、戏剧、技艺等民间习俗,为近百前中国人的生活样态留下了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中元莲灯

中元相当于日本的盂兰盆节,人们要扫墓。晚上由孩子们在莲叶插上蜡烛,另外,点上纸做的莲花灯,提着满街跑。街上到处叫卖用各种颜色的纸做的灯笼,这叫“莲花灯”。艾蒿上绑上线香,点上火,在黑暗中火花闪耀着,非常美,这叫“蒿子灯”。

带长柄的莲叶上点着蜡烛的是“荷叶灯”,荷叶灯从元、明时代就已经有了 (《燕京岁时记》) 。

荷叶灯,荷叶灯,

今日点了,明日扔。

一边唱,一边跑,是这个季节的风景。纸做的莲花灯有莲花、莲叶、花篮、鹤、鹭等各种形式。买不起这样高级灯笼的孩子们则凑合在秫秸上绿叶衬莲花,并且在上面点上一根蜡烛,满街跑。对孩子来说,十五的晚上,没有莲花灯就不能送鬼,为了加入这个行列,买不起莲花灯的孩子,捡起法事剩下的线香头,用细长的纸糊在蒿子的枝叶上,然后点燃线香头。拿着这个蒿子灯,跑来跑去的孩子们犹如黑夜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鬼节指清明节、中元节、十一月一日,是祭祀死者的重要日子。在水边流放灯笼是为了慰藉淹死的灵魂,另外鬼节还祭祀无依无靠的死者。在艾蒿上吊线香,是因为野生植物里艾蒿很倔强,显示出对人类来说是很熟悉的植物。端午节把菖蒲和艾蒿插在门旁,令人想起驱除不吉利事情的仪式。

莲灯的莲在古代因出淤泥不染,而为人们所喜爱。古代歌谣集《诗经》里也有“隰有荷华”的诗句,歌唱江南风景的民谣里有“莲叶何田田”。荷花在历代诗人的诗句里屡见不鲜,咏唱荷花的诗有: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或者:

两岸凉生菰叶雨,

一亭香透藕花风。

等诗句,兴趣盎然,令人想起北京什刹海的莲花风景。北京近郊的海淀所生产的白酒 “莲花白”,是人人皆知的品牌,就是把荷花的香味渗入酒中。佛教是尊重莲花的,它是代表宗教感情的花。可以说,莲不知不觉成为深深扎根于百姓感情生活中的植物。

二闸河灯

中元的晚上放流灯笼。做成莲花状的灯笼,点上蜡烛后往河里放流,这叫“放河灯”。以前在二闸这个地方最为盛行,后来被北海公园取代。

从北京市区通往通州的运河,因为地势的关系,为了调节水位的落差,在各地都设有水门。“二闸”就是通惠河的第二个水门庆丰闸的俗称。运河经通州进一步南下,经过德州、济宁,到达扬州 ― 形成大内陆交通网。这是南方的大米运往北京的重要通道,因此官吏驻扎在水门,平底船往来热闹非凡。过了端午节,到二闸游览的市民也很多。中元节举行盂兰盆会,上演秧歌戏 以及耍狮子戏等。

一时有数万人聚集在这里。因为这里是大米集散地,南方运来的大米经由这里运往城里或城外的米仓,因此以客人、脚夫以及船老大为对象的饮食店和娱乐场所密集于此。这里平时充满了活力,也是避开世尘﹑来此一游的自然爱好者的聚集之处。看水门的人工瀑布,坐在茶馆儿院子里的树荫下,欣赏这一带的景物也颇有情趣。往激流的漩涡里扔铜币,裸身讨饭的少年们就会跳下去捞上来。这一风景也值得一看。

这样热闹的背后,加上很多布施的人的存在,所以在这里举行法会也极为盛大。焰口 ( 施饿鬼 ) 的法会连续举行三天,钟声和大鼓声气势威武。朗朗诵经声一开始,和尚就把饿鬼们吃不完的食物用手掰碎,扔到河里。放流灯笼的意思就是把佛教拯救的光明给淹死的幽灵们,另外还有把受到供养的灵魂送回去的意思。把南瓜和茄子切成一半或者是四分,将小小的蜡烛立在上面,放流到河里。清代宫中的北海、中海、南海每年都放流数以千计的带有莲花装饰的玻璃灯笼。岸上有一千多个官员手拿带长茎的莲叶,点上蜡烛,皇帝的龙舟也加入到供养的行列里。

此外二闸也放流法船。秫秸的骨架上贴上纸,做成十米长的船舷,用水彩笔画上莲花和枝叶的模样,船上安置着佛教故事世界的奇怪的图像。看着可怕的怪物夜叉往船舷上搭上一只脚的景象,难道不想拯救一下幽灵吗?法会以烧掉这只法船落幕。

不久,新的文化浪潮向中国涌来,铺设铁道使陆路交通越发方便,同时也造成了运河航运的衰落,沿岸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有名的放流灯笼也消失了。对于过去的怀旧,如果说没有爱惜和感伤也不是实话。

从前利用水利漕运的时候,这个二闸一带的画舫也有过粉妆竞艳的热闹时候。然而今天已经完全沉寂。放流灯笼的晚上,让我想起了放流灯笼的姐姐和弟弟,他们含着泪水目送那三四十个灯笼渐渐漂流远去,消失在芦苇中。又想起了像发皱的纸一般的满脸皱纹的老婆婆,她向着静静地漂流而去的一个灯笼合十祈祷。落在堰下的水声和芦叶的沙沙声,显得灯笼的烛光更加脆弱。夜晚凉飕飕的冷气让人感到秋天的到来。记得前一年,混在北海公园嘈杂的人群中,觉得喘不过气来。来到二闸,我才第一次知道了放流灯笼的风情。

——[日]奥野信太郎,《日晷的风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