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京津地区发现屈肢葬墓,墓主姿势多样,专家:和尊卑有关

2020-09-09

屈肢葬,顾名思义,指的是弯曲肢体下葬、是从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古老葬式;在京津地区出土多座屈肢葬墓,时间从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虽然说,这些墓主都是屈肢葬,但上身摆放、或者肢体弯曲程度却不尽相同;这是随机的吗?专家研究发现,并不是!这些姿势都透露出一定的信息,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尊卑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屈肢葬一般是下等人的葬式,所以墓葬规模不大;具体来说,屈肢葬者有多种"屈肢"的姿势;第一种,上身平躺,上肢部分弯曲,部分较直,下肢屈曲情况和程度有所差别;根据下肢的屈曲程度及上、下肢屈曲情况等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三型;比较常见的一型是,面部朝向一侧,上肢中一肢微曲,手置于腹部,另一肢置于身侧。

还有一种姿势是,下肢上部与下部夹角较小,双小腿后屈叠压于骨盆下,下肢上部与下部夹角稍大,双小腿与盆骨有一定距离;比如张夺M57号墓葬,墓主面部朝左,右臂局部叠压身下,左小臂微内曲,手部置于髋骨处;张夺M21号墓,墓主面部朝右,右小臂微内曲,手部置于髋骨偏下,左小臂上曲置于肩外侧。

总体来说,大部分屈肢葬者的形象是,上身或平躺、或侧卧,面部朝向一侧,一手臂弯曲或二手臂均弯曲;下肢多双腿并曲,方向一致,有的弯曲较深,近乎蜷缩;少量一腿屈曲,一腿近直,一部分屈曲者程度较轻,上部与下部夹角大于90°。

屈肢葬墓主姿势多样,看起来很有随意性,这是真的是古人随意摆放的吗?专家发现,屈肢葬墓主姿势,往往和合葬形式有密切联系;这怎么理解呢?屈肢葬墓发展到后期,多数家族墓地中,屈肢葬和直肢葬混合在一起;专家研究发现一个规律特点:这些墓葬的合葬形式多样,屈肢葬与非屈肢葬者合葬常见,而屈肢葬者共同合葬则十分少见;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同坟同穴;其中屈肢葬者多女性,个别男性,两棺并列但平齐者少,有间隔,女性棺多数略小;

比如,昌平史家桥M2、M14、M23、M24、M43等墓葬,两棺错位明显,屈肢者均女性,直肢葬者面向左,而屈肢葬者面向右,或者面部相对、抑或面部相背;再比如,平泉县杨杖子村汉墓,两棺错位明显,间隔稍小,屈肢者为女性,下肢曲向男墓主;天津北郊双口镇汉墓,东侧棺小,内为屈肢葬者,下肢曲向西侧棺;这里有个特别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阳原三汾沟M4B,洞室内有男、女两具小孩骨架,侧身屈肢,女性屈肢明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表面上看来,屈肢葬不仅存在于成人世界,还涉及儿童。

谜底慢慢揭晓,古人将屈肢葬者以不同姿势下葬,是为了配合合葬的形式,而合葬形式又反映出什么问题来呢?

经过多年考古研究,专家发现,京津冀地区屈肢葬汉墓,虽然整体合葬形式已渐融入汉代墓葬的发展之中,其主体特征与其他中小型墓葬较为一致,但葬式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质:女性屈肢葬者,她面向或屈肢方向多朝向男性,而且男性墓主的墓穴与葬具,普遍比女性墓主多,规格略高;而且同穴合葬普及、异穴合葬距离较近;从这些方面综合体现出,家庭观念的不断加强,以及夫妻在家庭中地位的差异和尊卑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阳原三汾沟M4B的屈肢葬儿童,表面上看是葬俗问题,而本质上说明,在古代,不止是成人、所有从出生开始,就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参考资料:《中华考古》《古代葬俗》《屈肢葬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