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诗词大会主持人龙洋用辛弃疾的“灯火阑珊处”被质疑,她冤不冤?

Image 2020-09-10

近几年,国学大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传统文化里寻找精华。但热过一阵后,《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书籍都受到了质疑,易中天先生甚至认为它们根本就是文化的糟粕。当然,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却几乎无人质疑。这是为何?

根本原因在于,与《弟子规》等一家之言的书相比,古典诗词的范围显然更广,自第一首诗歌开始到现在,诗歌历经先秦诗、乐府诗、唐诗、宋诗等多个阶段。所以,你可以说某一首诗词好或者不好,却无法质疑古典诗词的魅力,这也是其成为文化瑰宝的原因。

近几年大热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更是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意识到诗词之美。但在看节目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现代人对诗词理解上的不足。不只是选手们经常会犯低级错误,就连导师和主持人都经常会理解错诗句。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浩瀚诗海,要把每一句诗词都理解透,实在是太难了。不过笔者始终认为,对于一些千古名句,特别是入选课本中的名句,确实不该错。

比如第5季的主持人龙洋,就理解错了一句不该错的诗。在总决赛里,龙洋用了一串话来感谢五位导师5年来的陪伴,当时她是这样说的:

每一期节目,总是能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五位导师......

当时听到这个话,场上的导师康震立马皱眉了,蒙曼、杨雨、郦波等其他导师也都不说话了。事后,观众也因此对龙洋的水平表示了质疑。

一:辛弃疾的“灯火阑珊处”到底何意

大家都知道,这句词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在很多人眼里,这是辛弃疾最好的词作之一。它向世人证明了,辛弃疾不但能写豪放词,也能写婉约词,而且还能写出自己的风格。因为写得够有意境,这首词也入选中学课本多年。龙洋引用的是词的最后一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多人看到“阑珊”二字中的“珊”字,就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美好、很阳光的词,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这句词的意思是说在灯火通明处。但“珊”字前的这个“阑”字,本来就是尽、残的意思。古人惜春时,经常会说“春意阑珊”,其实就是指晚春花落的情形。

所以“灯火阑珊处”,指的是灯火昏暗的地方。五位导师一直在舞台上,龙洋本意是说他们在灯火通明处,结果却用了这样一句形容昏暗的词,确实是不太合适的。这一次,她被质疑是真的不冤。

事实上,只要根据这句词的前后句,也能判断出它的意思。词的上阕写的是元宵节的热闹情形,车水马龙,佳人众多,而辛弃疾却在人群中寻找着。终于,他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了“他”。辛弃疾此时多年不得志,这个“他”可能是曾经马上定乾坤的自己,也可能就是他的心上人(女字旁的“她”当时没被发明出来)。因为“他”在灯光昏暗处,所以才这么难找。本身辛弃疾就如此不得志,他要找的人自然不会在灯光通明处,如果是那样就无法与前面的热闹形成强烈的反差,词的意境也就降了不止一点点。

二:其实这句词诗词大会曾经考过

其实这首词,在前几季的节目里是考过的。3个选项中,答案应该是A,当时也有不少选手答错,后来蒙曼老师做深刻的讲解。除此以外,这首词康震、王立群老师也都在不同的题目里解析过。不过从每次答题的正确率来看,对这个千古名句理解错的大有人在,龙洋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三:读懂古人的情怀

其实龙洋在第5季里的表现大家也看到了,她俏皮可爱,在她的主持下诗词大会变得很有趣。虽然像这种小错误她有不少,被观众质疑水平也并不冤,但她错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大家共同的“盲区”。经过这些小错后,笔者相信她会更加谨慎。

同时,她也给我们大家提了个醒,有些诗词虽然我们天天都在背,看起来也比较简单,但它真的不是我们理解的意思。余秋雨先生曾说过:“如果只是死记古诗词,而不懂得去理解古人的情怀,那就是浪费时间”,笔者很赞同这句话。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