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世诗作《客至》:“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为何遭人质疑
提及诗人杜甫,人们无不感叹他的诗作,背后是杜甫沉郁、正直的品格。他被誉为“诗圣”,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对于我国诗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如今,他留存于世的诗歌超过1400多首,大多收录于《杜工部集》,每一首诗歌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瑰宝,如一颗颗闪耀的明星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感叹国家兴亡,或对劳苦人民寄予最深切的同情,对于现代人都有很深的教育价值。
然而却有这样一首诗,杜甫本意想借此抒发好友光临寒舍之时的内心喜悦,其文字丝丝入扣,扣人心扉,被写入中学教材,但是近年来却遭到人们质疑,甚至有人还建议将其从教材中删掉。这究竟是为何呢?
杜甫是个伟大的诗人。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少年时,家境富裕。尽管如此,杜甫并没有像纨绔子弟那样养就放荡不羁的性格,相反,他勤勉好学,7岁即能作诗,有诗为证:“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
有着优渥的家境,过人的才华,想来杜甫以后的人生不会太差,但是造化弄人。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恰逢杜甫也刚刚24岁,他赶赴洛阳参加科举,可惜落第不中。此后,一直到747年,大唐王朝举行的科举考试,杜甫无不铩羽而归。
一个雄姿英发的少年,接受如此打击,内心是一种极度的苦楚。
仕途不顺,可是偏偏杜甫是不阿之人,现实与内心的折磨如炼狱一般。公元755年,时年已经43岁的杜甫,只担任了一个叫做河西尉的小官,更难熬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杜甫迫于生计又不得不从事这无用的差事。
因家境穷苦,次年小儿子活活饿死,一个字:惨!
人生的另一穷困经历接踵而至:安史之乱。这一影响大唐由盛转衰的时事政局,同样也深深地影响着杜甫。
公元756年6月,叛军安禄山攻进潼关,玄宗仓皇逃往川蜀,太子李亨继位。杜甫先是被俘,后侥幸逃脱,才免受牢狱之苦。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其更是对穷苦百姓的不幸感同身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凝结成“三吏”、“三别”不朽的佳作。
时光飞逝,经历了人生的浩劫,杜甫终于在5年后辗转来到成都,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没有了战争的纷纷扰扰;也将仕途的不幸忘却脑后,一种恬静、安适的“小资”生活到来。
这一年杜甫已然接近50岁,正是不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