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成果上海“红色文化”为何永葆青春

Image 2020-09-12

【编者按】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依托。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打造一批可感知识别、有内涵价值,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立得住的知名文化品牌。

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人文内涵更加厚实、文创产业更加发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优秀人才更加集聚”。

如今3年即将过去,上海拿出了怎样一份答卷?我们对此进行专题走访。

淮海中路1258号,一幢褐色砖头装点的联排公寓。望向三楼,弧形阳台两侧配以细长窗户——典型的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风格。写下《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曾居住于此。

站在楼下的29岁市民余魏捧着一本《暗夜里的星星之火》而来,作家孙颙写的《聂耳、田汉离我们多远》收录其中,记录了两位音乐家在上海的足迹。“何其有幸,我们身边一条街、一个弄堂,也许就藏着红色历史遗址,承载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新晋“网红”武康大楼里,聂耳曾邀王人美试弹《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即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这本今年8月刚刚出版的新书,是“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第二辑,作家们围绕中共革命斗争历史的轨迹,计划创作约400篇故事,预计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辑。

从红色地标的多维保护和开发,到红色作品创作的蓬勃发展,再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上海这座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城市,在过去三年来正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

“我越来越意识到,红色文化已经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奋斗历史与生活日常,触手可及又蓬勃向上。”余魏说,在上海红色文化的激励下奔涌向前,是青年一代的使命与责任。

点亮红色地标:融入城市与生活

微信群里,余魏最爱向别人推荐的上海旅游“必到之处”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这里,读懂上海”。

余魏常去一大会址纪念馆:馆内,从石库门建筑到一件件藏品,记录着百年前的“同龄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馆外,梧桐成荫,翠湖水清,环绕写字楼和商厦——既是历史绵延,又能浑然一体。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透露,不久的将来,一大会址新馆建成,将形成一个街区式的博物馆。届时,更多的人能感受这融入城市肌理的红色因子。

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建筑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在这里可以感受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上海不仅是党的诞生地,也是党创建过程的中心、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早期指挥中心,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上海市政协委员厉震林一直关注的“老渔阳里2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日前修缮布展完毕,于7月1日开放。

这是近三年来上海保护修缮的15处重要革命史迹之一。同样被保护修缮的还有陈望道旧居。这座位于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老洋房,一度木梁、楼板腐蚀,钢窗生锈,甚至有墙体长出植物。相关部门修旧如旧,着力复原陈望道当年居住时的历史原貌,这一工程还入选了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上海近年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落实《关于实施上海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一大批星罗棋布于上海各个角落的红色地标,越来越为市民游客熟悉。

繁华转角,弄堂深处,上海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带领“上海红色历史纪念地遗址发掘项目”团队,不久前出版《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确认了上海1000处红色纪念地。他说:“上海的‘红色源头’特点鲜明,这抹红色是近代上海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城市文化研究必须列入的重要课题。”

市民罗清骊手机里收藏了一份“上海红色文化地图”,这份由上海多个部门共同推出的特殊地图,汇聚387处红色文化资源,对其中333处落点标注。“周末带娃好指引,有建筑、有历史、有故事。”

上海近年出版多部专著聚焦红色资源发掘和梳理

据悉,相关部门正联合开展全市革命文物普查复核工作,将在今年底前公布上海市革命文物名录,并据此推出新版《上海红色文化地图》。全市革命史迹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编制工作也同步启动,并将系统梳理上海的红色历史资源,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

丰富红色创作:源于城市红色基因

“谁说年轻人不爱传统戏曲?”27岁的市民廖伟很喜欢上海沪剧院沪剧《一号机密》,原因就是“好看”。

剧一开场,寥寥数语就交代背景:党的高层领导人叛变,中央机构被迫撤出上海,20箱重要文件交由主人公保管。“是传统戏剧,却采用了悬疑片一样的解构,中途屡次反转波折,戏剧张力很强!”廖伟说,层层剥开的故事中,贯穿的是主人公陈达炜的信仰与责任:“故事与内涵融合得毫不违和,不是简单的刺激紧张,也不是直白地讲大道理。”

沪剧《一号机密》

“上海出品”,不仅好看,更令人动容。演了上百场的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个细节感动了很多观众:主人公诀别之时,兰芬明知无法劝阻李侠,只得不断去抻平他衣服上根本不存在的褶皱——一段双人舞传递出的挣扎、不舍和大义,让经历疫情的观众们更能共情:“赶赴前线的医生,何尝不是今天的李白。我们心中都有爱和信仰,回望历史,就是要点燃内心。”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共情”同样贯穿着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上海爱乐乐团特别委约了三部新作——交响组诗《百年颂》、交响乐《辉煌》和声乐套曲《永远的丰碑》,计划明年4月25日首演。驻团作曲家龚天鹏坦言,写作时脑中浮现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叠影:“希望这部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能传递跨越时代的情感,引发当代人的共鸣。”

7月1日,上海立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开机,聚焦从建党到建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同一天,上海出品的电影《1921》在一大会址前举办开机活动。在这些作品中,上海不是一个模糊的背景,而是革命的热土,隐藏的主角。

上海解放纪念馆的情境再现启发感动了文艺工作者

由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打造的杂技剧《战上海》创新性地将红色题材与杂技剧结合,但主演王怀甫一度进入不了状态:“过去注重的只是技巧,怎么炫怎么来。”但他走访上海解放纪念馆时,看到解放上海的真实场景——没过小腿的泥水里,竖着尖锐的竹签。再上台时,他便将自己代入情境,动作表情逐步到位。

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正是这座城市孕育出丰富红色文艺创作精品的强大基因。

创新红色传播:全方位感受“初心”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上午10时,市民秦添尝试在手机上“参观”一大会址:打开直播链接,手机变成了一个高清摄像头,可以从不同方向旋转观看展厅的细节。短短半小时,这场直播就吸引了8.47万人次观看。评论区里有人赞叹:“太喜欢了,党史还能这么学!”

这场直播得以实现,靠的是全新“5G+VR”云直播技术。在上海,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用以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上海人民出版社与相关平台合作上线了有声电子书“重温红色历史,书写时代华章”专辑,读者可随时随地“听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说:“当下出版不仅停留于把书印出来,更要创新融合手段,扩大传播效果。”

以一大会址为锁身的“初心锁”,由上海红色地标路牌组成的抱枕、手机壳……日前,上海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文创产品,还请来“网红主播”李佳琦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宋依璇一起“带货”。

首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获奖作品“回忆革命之路”

“青年人通过红色文创感悟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是件好事。”宋依璇记得有一年到外地参加文创展会,一些参观者还没来过一大会址纪念馆,但通过文创产品能将红色文化传播得更远。在她看来,无论是开发红色文创产品,还是与“网红”一起直播带货,“红色文化必须避免僵化传播,最新的形式我们为什么不用?当年‘一大’的代表们都很年轻,他们都是当时拥抱新思想、最‘潮’的一批年轻人。”

志愿者在讲述《共产党宣言》翻译的故事

这样创新、奋斗、永葆青春与朝气内涵的红色文化,在上海代代传承。在陈望道旧居,一群穿红色T恤的复旦大学学生,聚集在老校长的寓所,持续开展志愿讲解,以己之力传播始于《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种”。

最近,余魏和同学聚会,从渔阳里转到淮海路,正是开放式新型商场“TX淮海”,中间竖立着硕大的“国货”娃娃头雪糕雕像。他们坐在商场开放的阶梯上畅谈国际形势与未来——一墙之隔,两代年轻人同样胸怀天下,同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隔百年,他们同频共振。

和渔阳里一墙之隔的开放式新型商场年轻人聚集,激情贯穿上海的昨天、今天、明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