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除了苏东坡的江城子,还有哪些感人的悼亡诗词?
前言
从广义来说,悼亡诗词,是指对亡故亲朋表达追悼哀思的作品。
不过,古人的悼亡诗词,原先专指丈夫悼念妻子的诗词,最早起源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我们最熟悉的悼亡词之一。前人称颂的三大悼亡诗词中,除了苏轼这首以外,还有贺铸与元稹两个人的悼亡诗词最负盛名。
一、元稹悼亡诗
中唐诗人元稹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他在没有发迹以前,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小女儿韦丛。
这个原配妻子与元稹一起度过了比较艰苦的岁月,七年以后,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却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
悲痛的元稹写了《遣悲怀三首》怀念亡妻: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
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在诗中,元稹回忆了妻子与自已一起过的艰苦生活: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等到俸钱过十万的时候,妻子已经去世,元稹只好“与君营奠复营斋”而已。
元稹还有一首七绝也流传甚广,《离思五首之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虽然元稹写道“取次花丛懒回顾,”,但是元稹与刘采春、薛涛的风流韵事却流传甚广。不过很多古人妻妾成群,作为一个鳏夫,也无可厚非。
二、贺铸的悼亡词
北宋著名词人贺铸被称贺鬼头,其貌不扬,一生也抑郁不得志。贺铸的妻子赵氏,为宋宗室济国公赵克彰之女,夫妻二人的感情很深。
在贺铸年近五十时,他们闲居在苏州三年。在此期间,与贺铸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妻子亡故。
后来贺铸重游故地时,想起亡妻,作词以寄哀思。就是这首著名的《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个词牌看起来很熟悉,其实就是词牌《鹧鸪天》,因为贺铸的这首词又命名为《半死桐》。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
三、陆游的悼亡诗词
南宋大诗人陆游与其前妻唐婉的故事千古流传。据说二人离婚以后,又一次在沈园偶遇,两人所作的钗头凤令人感慨万端,陆游的《钗头凤》写道: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的《钗头凤》写道: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以后,另嫁他人的唐婉就去世了。
几十年以后,陆游在75岁时重游沈园,作有《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在陆游85岁的时候,他又一次来到了沈园,作有《春游四首》,其中一首写道: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物是人非,美人作土,人生一梦而已。
四、纳兰、吴梅村的悼亡诗词
现代人最熟悉的清朝词人,大概就是纳兰了,纳兰性德被王国维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其悼念亡妻的诗词作品多达几十首,不仅数量最多,质量也是一流。如《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为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清朝另一个诗人吴梅村(吴伟业),也有纪念亡妻的七言律诗《追悼》: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结尾处睹物思人: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五、民国诗人的悼亡词
民国产生了不少大师,这是大师中,有很多优秀的旧体诗人,被唐圭璋誉之为"一代词坛飞将"的大壮就是其中之一。
在抗战期间,乔大壮曾经避地重庆,后来因夫人去世,他送亡灵归葬成都,在途中作《生查子》追悼亡妻:
舵楼东逝波,鹢首西沈月。何似一心人,自此无期别。犯雾剪江来,打鼓凌晨发。君去骨成尘,我住头如雪。
这首词放入唐宋人的诗词集中,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分辨出来。
结束语
创作悼亡诗词,首先具有真挚的情感。
在创作时,不外几方面的内容,眼前的景物,回忆过去的瞬间,情感的直接或者婉转抒发,更重要的是作今昔对比。
不过,这类诗词即使令人感动,但是大多数人也不必练习。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