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高原,每一种生命都很伟大

2020-09-20

作家简介

裘山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1976年入伍,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西南军事文学》主编。主要作品有《我在天堂等你》《遥远的天堂》《白罂粟》《裘山山文集》(七卷)等。其作品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若干奖项,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文、韩文和日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雪山上的达娃》

作者:裘山山

出版:明天出版社

裘山山创作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雪山上的达娃》自2019年出版以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童书榜”最佳童书、畅销书排行榜等荣誉接踵而来,最近还入选了第15届文津图书奖少儿类4种获奖图书之一。

每年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众多,为何偏偏是《雪山上的达娃》夺得“中国童书榜”最佳童书奖?或许,这源于裘山山又编写了一个好故事。

创作缘起 拓宽儿童文学现实题材

曾入伍多年的裘山山,以军旅题材小说为大多数读者熟知,说起这次“转型”的缘由,她坦言与明天出版社总编辑徐迪南的鼓励分不开。“她也是成都人,很有想法也很敬业。她想拓宽当下国内童书的创作题材,除了校园、奇幻等等,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打开面对现实生活的视野,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各行各业的人、各种生活状态的人……而不是只知道身边的一点事。”

徐迪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希望孩子们在童年阅读中能看到更辽远的地方,在被呵护的年纪也渐渐懂得责任与担当。”同时透露自己之所以邀请裘山山,是基于对她作品的了解和喜爱,“我认为裘老师笔下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儿童文学阳光向上的基底是十分契合的。”

裘山山说,最初接到徐迪南的电话邀约,颇为犹豫,于是徐迪南特意飞回成都和她长谈,并最终打动了她。裘山山选择以自己熟悉的边防哨所为故事背景,让一只名叫达娃的小狗与年轻的边防战士黄月亮不期而遇,从此相守相伴,一同成长。两条故事线分别从小狗和年轻战士的视角出发,交相映衬,体现出一代又一代西藏军人以坚韧信念和不懈勇气所缔造的生命奇迹、精神丰碑。

裘山山说,在创作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建议,也是徐迪南给她的。“她说,千万不要写得太孩子气。现在的孩子普遍懂事早,太幼稚的写法不适合他们。最好是让孩子们愿意看、战士们也愿意看。这句话对我很重要。”拿捏好这种分寸,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文字太严肃也不行,太轻飘也不对,不能用幼儿园老师哄孩子的口吻,确实不好写。”

虽然这本书写得很成功,也有很多朋友问她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写儿童文学,但裘山山说目前暂时没有这个打算。

寄语读者 从书里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为了写好这本书,裘山山特意重温或新读了不少儿童文学经典,如《夏洛特的网》《我亲爱的甜橙树》和《穿条纹衫的男孩》等。《我亲爱的甜橙树》让她读来尤为感动。“我所喜爱的儿童文学,还是那种体现人性美好、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或追寻梦想的类型。”

之所以让一条小狗成为主角,原因也很实际:一个小孩不可能去到边关哨所里生活,而哨所也确实经常养着狗,“多半是流浪狗或周边牧民的,平时在哨所附近转悠,战士们给喂点吃的,马上就不走了。哨所环境寂寞,战士们也需要这些狗的陪伴。”裘山山说,“而且它们都特别通人性,一住进哨所,马上就有了主人翁意识,晚上会主动去守门,真的很顶用!”

在《雪山上的达娃》签售时,裘山山不止一次在扉页上给小读者们写下这句寄语:“从书里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她说,希望这些孩子们长大之后,也能亲自去趟西藏,看看那里的大江大河,高原雪山,“我真诚地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从小培养开阔的心胸和坚强的意志,不要遇到一点小事就想不通。我也希望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你看这本书里的边防小战士们,其实也还是刚成年的大孩子,却过着那么艰苦的生活,承担着那么大的责任。”

《雪山上的达娃》出版一年多来,在当当网上已经有10865条评论。有时裘山山也会去看看,“我看到好多家长留言说:现在的孩子太需要读这样的书了。让他们在人生观形成的年龄,接受一点理想主义教育,是很好的事。”其中一位家长就写道:希望上小学的儿子读的课外书,不只是在讲校园和家庭里的事,“很愿意他能从课外阅读中看到生命中的大山大河,在被呵护的年纪也慢慢知道责任和担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据受访者

雪山之上 “月亮”盛开

■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博士生导师)

当下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不仅销售火爆,品质也在不断提升,曹文轩等儿童文学作家屡次斩获国际性儿童文学大奖,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的世界影响力正在抵达一个新高度。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一线当代纯文学作家纷纷加入创作行列,更为儿童文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可能性,张炜、周晓枫等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巨大成功,已成为一种热点性的文学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雪山上的达娃》的隆重问世,又为我们讨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与启示。

长期以来,儿童文学如何处理儿童世界与成人社会的矛盾、如何超越二者间的冲突与隔阂、如何在作品中兼顾儿童性和文学性、如何在启蒙教育功能和文学艺术探索上取得平衡,等等,这些儿童文学面临的内在伦理问题,一直考验着当代作家们的写作智慧。儿童文学既要考虑接受对象的特殊性,在生动好读的故事之中传递正能量和真善美的价值观,又要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审美性,使作品在故事之外,具有更丰富、更广阔的审美意义。这方面,《雪山上的达娃》所做的探索无疑值得总结和重视。

《雪山上的达娃》的艺术探索首先体现在限制性叙事视角和成长模式的有机融合。小狗达娃这一限制性叙事视角恰到好处地承担起了儿童叙事的功能,保证了小说沿着儿童文学惯有的节奏和轨道运行。一方面,这一视角自然地完成了小说世界与世俗生活的隔离,让作品保持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纯净性和唯美性。另一方面,这一视角又以一种动物性的弱化认知,保持了作品的简洁性和直接性。在这一视角锚定的轨道上,小说非常自然地进入了儿童文学常见的成长叙事模式,小说设计了两个月亮,一个是士兵黄月亮,一个是小狗达娃,藏语中,“达娃”即是月亮的意思。两个“月亮”实际上就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二者互为象征和隐喻,具有内在的互文与对话关系。

从成长模式的角度来说,小狗达娃的叙事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从不小心走失时的无助害怕,到初上雪山时的躲避和逃离,到最后爬上高耸入云的观察哨站,它从一只幼小的狗成长成了与战士们并肩战斗的英雄。达娃的成长过程,就是其生命和精神升华、成长的过程。而士兵黄月亮来到部队,来到雪山,父亲是他最初的力量之源,但最终成长仪式的完成还要靠自我精神的升华。在果东拉哨所,他执着地养活了第一棵小树、勇敢地完成了接线任务、成功地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这标志着他成长仪式的完成:一是从新兵成长为战斗英雄。他的屡立战功,体现的是意志的成长和胆魄的增强;二是从不成熟的青年成长为一位作家。他在写作上的不断进步,标志的是其心理和精神上的成长、思考力和洞察力的进步。他越来越能理解父母,更包容,也更理性。在达娃和黄月亮身上,这种建立在困境中的不断磨砺和对平凡寂寞的无尽坚守的力量,无疑是充满正能量的。

小说中还存在一条时隐时现的线索,即黄月亮父亲的故事。这个故事原本作为黄月亮入伍的“前史”和动因,独立于主要故事之外,但因为父子两代人的特殊关系以及同为军人的特殊身份,让父亲的故事转变成了小说一个十分重要的叙事支点,它与黄月亮这一人物构建起了另外一个叙事空间和审美维度,并由此激发出了小说更高的精神品格。在黄月亮身上,体现了两代军人的精神传承,也是军人精神代代相传的象征。同时,以黄月亮为中心,小说还生动地刻画了其他许多可敬可爱的解放军士兵,这些共同坚守在雪山之上的解放军士兵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无一例外充满了奉献精神,都有着新时代军人的高贵品格,代表了新时代军人的亮丽风姿和伟岸形象。他们的形象与黄月亮一起,构成了对于老一代军人精神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延续与继承。

裘山山说,“在高原,每一种生命都很伟大。”《雪山上的达娃》通过巧妙的叙事构建了一个立体和多维的叙事空间,既通过小狗达娃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充满感召力的成长故事,也通过黄月亮父子两代军人“对话”,展现了军人精神代代延续,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月亮”的勇敢和成长,看到了一群果敢坚毅、坚守雪山、守护边境的伟大生命。雪上之上,有无数个“月亮”在盛开,有无数个达娃在成长,这就是《雪山上的达娃》呈现给我们的浪漫、美丽而感人的意象。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