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临别愁情,读王勃《秋江送别》: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Image 2020-09-21

社会就是一根大棒棒,有多少懵懂青年怀着梦想,刚准备上社会的时候,就被无情地敲晕过去,可能有一些再也没有办法苏醒过来。越是良善之人,面对妖娆的社会,越是不懂它的风情,一不留神,风情就变成了无情。

唐朝诗人王勃就是这样一个怀抱美好的青年,可惜照样遭到了社会的戏弄,又或许正像人所说那样“性格决定命运”,才华终究抵不过权势的丑陋嘴脸,大好青年王勃一夜之间就从高楼坠落底层,并因此送了性命。

《秋江送别》

【唐】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这是一首送别诗,本为组诗,这里选择的是第一首。诗题《秋江送别》,其显露的重要性,便仿佛画龙点睛:一是季节,为伤秋;二是地点,为江畔;三是事件,为送别。三种物事,本就为良好的情感引导体,如此综合一体,根本就会大于一加一再加一成为无限的可能性,从而自然放大了本诗的情感浓厚程度。

“早是他乡值早秋”。远离故土居于异地,早就成为一名没有了根基的异乡客,如今恰好又正值早秋时节,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能不令人分外怅然啊。回忆顿时涌起如潮水,故里亲友面容一一浮现眼前,无限忧愁刹那填满心间。

本是异乡客,如今却又送别友人,如此两重离情别恨相摧残,任何人的心绪都不会是安宁的,肯定是混乱如麻。诗人连用两个“早”字,第一个点明自己当下生存状况,第二个暗用当前季节来衬托人的复杂心情。秋季凄清,秋风萧瑟,原本就格外摧断衷肠,焦虑情思,如今再加上远离故土,两相结合,可谓情绪大碰撞,更能击打出感情的火花,璀璨人生无端遭遇,凸现内心真情实感。

“江亭明月带江流”。诗人至此,开始由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回到目前所见景色上面,借景即情,以自然景观来传递自己难以抒发的复杂情感。坐落于江畔的小亭,恍如冰轮一般漂浮在江心的明月,这一切都像梦境一般,置身其间,不知夕何夕,清醒过来,注视身畔,唯有一江春水,缓缓无声地向东长流。

此时此刻,因为面对送别以及回想到个人当下的生活窘况,所以隐蔽在自身内心的那些软弱和无力,立即就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诸多纷纭情丝,就像风儿无孔不入地钻进脑海内部。或许,正因为诗人如此敏感,所以才能产生诗情,写出无数充满质感的诗作出来。这大概就是人类与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最大的区别所在,人是具有情感的高贵而又复杂的灵长类生物体;说人高贵并非阶级论,也非种族论,而是人类会思考,拥有自我主张和思想。然而,亦因如此,人才会有那么多烦恼和开心、痛苦或喜悦;有利有弊,方是命运。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圣人见流水,所以感慨道:逝者如斯夫。此处逝川便是用的这个典故,表达出来时间的无情流动性,还有无法挽回性。江水滔滔,奔涌向东,永难回头,面对此情此景,本身已经因为离别而心怀伤感的诗人,又看到渡口旁枝斜逸的大树,不断地遮蔽住远去的航船,更是伤痛无以复加。因为友人就在那艘船上,被树遮住之后,就会少看几眼啊。

由眼前流水巧妙想到圣人之话语,顿时引起阅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生于世间,人具七情六欲,仿佛烈火烹炉煮沸各种感情,没有谁能够放话可以完美躲避此间伤害。你我皆凡人,遇到此种利害关系,当然唯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方是最好解决情感的利器。说得更为清晰一些,便是享受人生,接受历练,过好当下。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伤害,其实都不过是我们此生必将经历的一种过程。离别,小情绪而已。

纵观此首送别诗,在前面两句之中巧妙使用回还往返的艺术手法,虽说加重了诗人内心深处那种离情别绪的忧伤感受,但是这种巧妙性也同样会流于某种形式和俗套。所以最重要的反而是结尾那句“复看津树隐离舟”,正是此句漂亮的收尾动作的干脆利落,恰到好处地把诗人对朋友那种最为真挚的情感,给活灵活现地摆放在了我们的面前。如此几番阅读,真是令人感慨万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